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买回权制度的性质探究 | 第15-24页 |
2.1 学者对买回权性质的分析 | 第15-18页 |
2.1.1 附停止条件的再买卖合同说 | 第15-16页 |
2.1.2 预约说 | 第16-18页 |
2.2 买回权应为解除权 | 第18-24页 |
2.2.1 买回权的法律效果属于解除权 | 第19-22页 |
2.2.2 买回权具备解除权的特征 | 第22-24页 |
第3章 买回权与其他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4-28页 |
3.1 买回权与让与担保 | 第24-25页 |
3.2 买回权与优先购买权 | 第25-26页 |
3.3 买回权与附解除条件合同 | 第26页 |
3.4 买回权与典权 | 第26-27页 |
3.5 买回权与所有权保留买卖 | 第27-28页 |
第4章 买回权的法律构成 | 第28-37页 |
4.1 有买回的意思表示存在 | 第28-29页 |
4.1.1 意思表示的行使 | 第28-29页 |
4.1.2 买回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 | 第29页 |
4.2 标的物存在 | 第29-32页 |
4.2.1 标的物种类争议 | 第29-30页 |
4.2.2 买回权的标的物存在转移交付 | 第30-32页 |
4.2.3 以何种方式设定买回 | 第32页 |
4.3 没有经过除斥期间 | 第32-33页 |
4.4 买回权制度的责任形态 | 第33-37页 |
4.4.1 无原物返还 | 第33-35页 |
4.4.2 登记簿上买回价金与实际合同价金不符 | 第35页 |
4.4.3 买受人在标的物上设定了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 | 第35-37页 |
第5章 我国应规定买回权制度 | 第37-47页 |
5.1 日本的买回权制度 | 第37-40页 |
5.1.1 买回权制度在日本的发展 | 第37-38页 |
5.1.2 买回权在日本民法中的定位 | 第38-40页 |
5.2 德国、法国的买回权制度 | 第40页 |
5.3 美国、英国的买回权制度 | 第40-41页 |
5.4 买回权制度的价值 | 第41-45页 |
5.4.1 效率价值 | 第41-43页 |
5.4.2 意思自治的体现 | 第43页 |
5.4.3 经济价值 | 第43-45页 |
5.5 买回权制度的构建 | 第45-47页 |
5.5.1 买回权制度宜规定在买卖合同中 | 第45-46页 |
5.5.2 买回权的标的物可不限定为不动产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