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9-11页 |
1.2.1 基本概念辨析 | 第9页 |
1.2.2 相关理论介绍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价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2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工作现状调查分析 | 第18-36页 |
2.1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现状 | 第18-26页 |
2.1.1 企业和党组织数量的基本情况 | 第18-21页 |
2.1.2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模式 | 第21页 |
2.1.3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的工作机制 | 第21-23页 |
2.1.4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的主要手段 | 第23-24页 |
2.1.5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的经费情况 | 第24-25页 |
2.1.6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的成效 | 第25-26页 |
2.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26-28页 |
2.2.1 调查对象与范围 | 第26页 |
2.2.2 调查方式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8-36页 |
2.3.1 调研数据的回收 | 第28页 |
2.3.2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28-36页 |
3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3页 |
3.1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3.1.1 上级部门对非公企业党组织职能定位模糊 | 第36页 |
3.1.2 党建经费不充足 | 第36-37页 |
3.1.3 管理模式不完善 | 第37页 |
3.1.4 党员对自身政治身份认识错位 | 第37-38页 |
3.1.5 党组织管理管理机制不合理 | 第38页 |
3.1.6 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规模小 | 第38-39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3.2.1 非公党组织建设脱离企业发展实际 | 第39页 |
3.2.2 基层党委对非公党组织管理认识不足 | 第39-40页 |
3.2.3 经费的稳定性缺乏保障 | 第40页 |
3.2.4 非公企业党组织管理架构有待优化 | 第40-41页 |
3.2.5 非公企业党员的党性意识薄弱 | 第41页 |
3.2.6 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 第41-42页 |
3.2.7 党员流动性大 | 第42-43页 |
4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改进的对策建议 | 第43-52页 |
4.1 促进非公企业党组织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相结合 | 第43-46页 |
4.1.1 注重党组织管理在非公企业管理制度上的融入 | 第43-44页 |
4.1.2 建立企业文化与党组织管理内容的融合机制 | 第44页 |
4.1.3 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与企业组织架构的融入 | 第44-45页 |
4.1.4 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与企业队伍建设的融入 | 第45页 |
4.1.5 建立党组织管理与企业运营过程的并行机制 | 第45-46页 |
4.2 进一步完善非公企业党组织管理体制 | 第46-48页 |
4.2.1 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工作运转机制 | 第46页 |
4.2.2 优化设置非公党工委 | 第46-48页 |
4.3 建立多元化管理手段 | 第48-50页 |
4.3.1 打造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实践平台 | 第48页 |
4.3.2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搭建管理平台 | 第48-49页 |
4.3.3 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人员能力建设 | 第49-50页 |
4.4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 第50-52页 |
4.4.1 市管党费予以倾斜市级财政给予保障 | 第50页 |
4.4.2 建立专项管理基金争取企业经费支持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A 营口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工作问卷调查表 | 第55-57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