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1940-1941)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8页 |
1.2 版本考证 | 第8-11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1 关于《中国工人》的研究 | 第11-12页 |
1.4.2 关于同时期相关报刊的研究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 第13-1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2 创新点 | 第13页 |
1.5.3 难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中国工人》概述 | 第14-20页 |
2.1 创刊背景 | 第14页 |
2.2 办刊宗旨 | 第14-15页 |
2.3 办刊过程 | 第15-16页 |
2.4 主要栏目 | 第16-17页 |
2.5 作者读者 | 第17-18页 |
2.6 出版发行 | 第18-20页 |
第3章 《中国工人》的主要内容 | 第20-39页 |
3.1 刊登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文章 | 第20-23页 |
3.1.1 肯定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 第20-21页 |
3.1.2 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第21-22页 |
3.1.3 坚持团结和全民族统一战线 | 第22-23页 |
3.2 报道各地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 | 第23-31页 |
3.2.1 陕甘宁边区建设根据地的情况 | 第23-27页 |
3.2.2 晋察冀边区抗战救国的斗争 | 第27-29页 |
3.2.3 上海工人在沦陷区的反日斗争 | 第29-30页 |
3.2.4 重庆工人在国统区的艰苦斗争 | 第30-31页 |
3.3 反映沦陷区、国统区工人疾苦生活 | 第31-35页 |
3.3.1 环境恶劣 | 第31-32页 |
3.3.2 工时延长 | 第32页 |
3.3.3 物价飞涨 | 第32-33页 |
3.3.4 薪资缩水 | 第33页 |
3.3.5 女工受辱 | 第33-34页 |
3.3.6 暴力残害 | 第34-35页 |
3.3.7 变相剥削 | 第35页 |
3.4 介绍根据地工会工作经验 | 第35-39页 |
3.4.1 关于边区教育工作的经验 | 第35-36页 |
3.4.2 关于农村工会工作的经验 | 第36-37页 |
3.4.3 关于警备区工会工作的经验 | 第37-39页 |
第4章 《中国工人》的办刊特点 | 第39-44页 |
4.1 聚焦工人指导性强 | 第39页 |
4.2 开设特辑策划性强 | 第39-40页 |
4.3 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 第40-42页 |
4.4 贴近读者互动性强 | 第42-44页 |
第5章 《中国工人》的指导作用 | 第44-51页 |
5.1 注重方向引领提高政治觉悟 | 第44-46页 |
5.2 做好思想动员凝聚抗战力量 | 第46-47页 |
5.3 揭露反动行为防范投降危险 | 第47-49页 |
5.4 提供经验借鉴拓展工人视野 | 第49-51页 |
第6章 《中国工人》的不足之处 | 第51-53页 |
6.1 内容在某些方面略有欠缺 | 第51-52页 |
6.2 个别文章存在过左的倾向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