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一) 有关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有关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具体作品的分析 | 第13-16页 |
三、研究取向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 第17-26页 |
第一节 从整体音乐创作的视角 | 第17-20页 |
一、青少年时期(1810-1815年) 的创作 | 第17-18页 |
二、成年初期(1816-1822年) 的创作 | 第18-20页 |
三、最后六年(1823-1828年) 的创作 | 第20页 |
第二节 从外界反应的视角 | 第20-24页 |
一、作品的受关注度和关于作品数量的讨论 | 第20-22页 |
二、对于作品创作分期的讨论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奏鸣曲式的形式与内涵的变化 | 第26-72页 |
第一节 主部主题—抒情性表现的源头 | 第26-33页 |
一、歌唱型的D.840、D.894、D.959和D.960 | 第27-31页 |
二、舞曲与歌唱混合型的D.279和D.537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呈示部—诗意音乐形象的塑造 | 第33-61页 |
一、以互补性对比代替冲突性对立 | 第33-47页 |
二、结构呈现一体化趋势 | 第47-61页 |
第三节 展开部与再现部—更多侧面的音乐形象刻画 | 第61-71页 |
一、展开部规模偏小 | 第61-65页 |
二、以变奏展衍手法和封闭性结构为特征 | 第65-69页 |
三、曲折渐进的再现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章 舒伯特奏鸣曲创作特征的成因 | 第72-89页 |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与浪漫思潮的影响 | 第72-80页 |
一、1815年前后维也纳城市文化环境 | 第72-77页 |
二、“狂飙突进”运动后各种艺术思潮 | 第77-79页 |
三、市井中产家庭文娱活动与审美取向 | 第79-80页 |
第二节 个性气质与生活环境的影响 | 第80-87页 |
一、个人天性与气质 | 第80-81页 |
二、早期家庭音乐氛围 | 第81-82页 |
三、唱诗班与神学院期间专业积累 | 第82-84页 |
四、社交环境与谋生取向 | 第84-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七部作品第一乐章曲式图 | 第95-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