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人行悬索桥发展 | 第8-11页 |
1.1.1 国内人行悬索桥发展状况 | 第8-10页 |
1.1.2 国外人行悬索桥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1.2 人行悬索桥特点 | 第11-13页 |
1.2.1 人行悬索桥结构特点 | 第11-12页 |
1.2.2 人行悬索桥受力特点 | 第12-13页 |
1.3 悬索桥静力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竖向荷载下的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水平荷载下的分析方法 | 第14页 |
1.3.3 偏心荷载下的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4 悬索桥施工控制 | 第15-16页 |
1.4.1 施工监控的目的 | 第15-16页 |
1.4.2 施工监控的工作流程 | 第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凤凰山玻璃悬索桥施工阶段受力性能分析 | 第18-45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8-19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9-23页 |
2.2.1 单元类型 | 第19-21页 |
2.2.2 施工过程 | 第21-22页 |
2.2.3 成桥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 倒拆模型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23-32页 |
2.3.1 倒拆模型 | 第23-25页 |
2.3.2 成桥阶段内力及变形 | 第25-26页 |
2.3.3 空缆阶段的内力及变形 | 第26-29页 |
2.3.4 倒拆过程中主要构件内力及变形随施工过程的变化 | 第29-32页 |
2.4 索鞍预偏量的计算及正装分析结果 | 第32-43页 |
2.4.1 索鞍预偏量的设置原因及方法 | 第33-35页 |
2.4.2 索鞍顶推过程中索鞍与主塔连接的有限元模拟 | 第35-36页 |
2.4.3 索鞍预偏量及顶推量的计算 | 第36-41页 |
2.4.4 正装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主缆施工过程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45-61页 |
3.1 主缆无应力下料长度 | 第45-51页 |
3.1.1 主缆无应力长度计算 | 第45-48页 |
3.1.2 主缆无应力下料长度在索鞍处的修正 | 第48-49页 |
3.1.3 主缆无应力下料长度在锚跨处的修正 | 第49-50页 |
3.1.4 主缆无应力最终下料长度 | 第50-51页 |
3.2 主缆架设及线形调整 | 第51-60页 |
3.2.1 主缆架设方法 | 第51-52页 |
3.2.2 主缆线形调整控制参数 | 第52页 |
3.2.3 温度对索股线形的影响 | 第52-54页 |
3.2.4 基准索股线形调整 | 第54-59页 |
3.2.5 一般索股线形调整 | 第59-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吊索施工阶段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61-77页 |
4.1 吊索无应力下料长度 | 第61-64页 |
4.1.1 吊索类型 | 第61-62页 |
4.1.2 吊索无应力长度计算 | 第62-64页 |
4.2 索夹安装 | 第64-70页 |
4.2.1 吊点坐标计算方法 | 第65页 |
4.2.2 索夹现场放样点 | 第65-70页 |
4.3 吊索力调整 | 第70-75页 |
4.3.1 吊索力调整方法 | 第70页 |
4.3.2 吊索力测定原理 | 第70-73页 |
4.3.3 吊索力调整 | 第73-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