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氯氧化铋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双酚A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第10页
    1.2 双酚A的概述第10-13页
        1.2.1 双酚A的理化性质及用途第10-11页
        1.2.2 双酚A的生物毒性第11-12页
        1.2.3 双酚A废水处理方法第12-13页
    1.3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概述第13-15页
        1.3.1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原理第13-14页
        1.3.2 半导体光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 铋基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1.4.1 BiOX(X=F、Cl、Br、I)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第15-17页
        1.4.2 Bi_2WO_6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3 其他铋基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第19-22页
        1.5.1 研究目的第19页
        1.5.2 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BiOCl/海泡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22-42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2-24页
        2.1.1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1.2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第24-27页
        2.2.1 BiOCl/海泡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24-25页
        2.2.2 催化剂的表征第25-27页
    2.3 光催化性能评价方法第27-29页
        2.3.1 光催化活性评价第27-29页
        2.3.2 光催化剂稳定性评价第29页
    2.4 BiOCl/海泡石复合光催化剂表征分析第29-35页
        2.4.1 形貌分析第29-30页
        2.4.2 物相及结构分析第30-31页
        2.4.3 元素及价态分析第31-32页
        2.4.4 光吸收性能分析第32-33页
        2.4.5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第33-34页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34-35页
    2.5 BiOCl/海泡石复合光催化剂降解双酚A性能研究第35-40页
        2.5.1 BiOCl/海泡石光催化活性研究第35-37页
        2.5.2 BiOCl/海泡石光催化剂降解双酚A的影响因素研究第37-40页
    2.6 BiOCl/海泡石光催化稳定性分析第40-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BiOCl/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2-50页
    3.1 BiOCl/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42-43页
    3.2 BiOCl/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分析第43-47页
        3.2.1 形貌分析第43-44页
        3.2.2 物相和结构分析第44-45页
        3.2.3 光吸收性能分析第45-46页
        3.2.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第46-47页
    3.3 BiOCl/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降解双酚A性能研究第47-49页
        3.3.1 BiOCl/Bi_2WO_6光催化活性分析第47-48页
        3.3.2 BiOCl/Bi_2WO_6光催化稳定性分析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BiOCl/海泡石及BiOCl/Bi_2WO_6复合材料降解双酚A机理探究第50-61页
    4.1 实验部分第50-52页
        4.1.1 实验试剂第50页
        4.1.2 实验仪器第50-51页
        4.1.3 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分析第51页
        4.1.4 光反应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第51页
        4.1.5 光降解中间产物检测评价第51-52页
    4.2 BiOCl/海泡石复合光催化剂降解双酚A机理探究第52-57页
        4.2.1 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分析第52-53页
        4.2.2 反应活性物种检测第53-54页
        4.2.3 中间产物及双酚A降解路径评价第54-57页
    4.3 BiOCl/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降解双酚A机理探究第57-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62页
    5.2 创新点第62页
    5.3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致谢第69-7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秸秆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酶活分析与关键基因功能鉴定
下一篇:降低轻型汽油车冷启动阶段排放污染物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