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工艺论文

伺服工艺对板料成形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背景第9-10页
    1.2 板料的成形性及其影响因素第10-12页
        1.2.1 板料成形性的评价指标第10页
        1.2.2 板料成形性的影响因素第10-11页
        1.2.3 提高板料成形性的改进方法第11-12页
    1.3 伺服工艺下板料成形性的研究第12-15页
        1.3.1 伺服压机的优势与工作特点第12-13页
        1.3.2 伺服成形工艺影响材料成形性的因素第13-14页
        1.3.3 伺服成形工艺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 基于Dynaform的板料成形的有限元模拟第15-16页
    1.5 课题目的与研究内容第16-18页
        1.5.1 课题目的第16-17页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2 成形极限实验模具的设计第18-30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成形极限图及其获取方法第18-21页
        2.2.1 成形极限图第18-19页
        2.2.2 成形极限图的获取方法第19-21页
    2.3 模具设计的依据及要求第21-22页
        2.3.1 设计依据第21页
        2.3.2 设计要求第21-22页
    2.4 设计总方案第22-26页
        2.4.1 冲压行程控制第22-24页
        2.4.2 压边圈及拉延筋的设计第24页
        2.4.3 模具的装配定位第24-26页
    2.5 各零部件及总装配设计第26-29页
        2.5.1 各零部件的结构图第26-28页
        2.5.2 模具总装配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速度及应变率影响下板料成形性研究第30-43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应变率及其对板料成形性的影响第30-33页
        3.2.1 应变率及应变率敏感程度m值第30-31页
        3.2.2 应变率敏感度m值的获取方法第31-32页
        3.2.3 应变率对流动应力的影响第32-33页
    3.3 基于Dynaform的速度和应变率对板料拉深成形性影响的探究第33-41页
        3.3.1 有限元模拟模型第33-34页
        3.3.2 有限元分析的材料模型第34-35页
        3.3.3 有限元分析的模拟参数设定第35-36页
        3.3.4 速度及应变率对板料成形影响的模拟结果第36-39页
        3.3.5 应变率敏感程度大小对板料成形性的影响第39-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4 卸载次数和卸载位置对板料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43-57页
    4.1 前言第43页
    4.2 加载方式对板料拉伸成形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4.3 卸载位置和卸载次数对板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第44-49页
        4.3.1 实验描述第44-45页
        4.3.2 实验方案第45-46页
        4.3.3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4.4 基于卸载位置和次数影响的应力-应变曲线修正函数的建立第49-56页
        4.4.1 实验方案第49页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4.4.3 修正函数的建立第52-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5 卸载模式下板料成形性的研究第57-74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基于Dynaform的板料拉深成形极限的研究第57-61页
        5.2.1 Dynaform软件中材料成形极限曲线的定义第57-58页
        5.2.2 Dynaform有限元模拟获取成形极限曲线的方法第58-61页
    5.3 卸载模式下板料FLD实验的数值模拟第61-67页
        5.3.1 数值模拟模型及材料第61-63页
        5.3.2 数值模拟的成形过程参数设定第63-64页
        5.3.3 实验方案设定第64-65页
        5.3.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5-67页
    5.4 成形极限实验第67-72页
        5.4.1 实验设备及板料准备第67-68页
        5.4.2 实验方案与过程第68-69页
        5.4.3 实验数据测量第69-70页
        5.4.4 实验结果分析与对比第70-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9-80页
致谢第80-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汽车前脸特征点提取及其应用
下一篇:中锰第三代汽车钢包辛格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