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与背景 | 第10-13页 |
1.3 羧酸类金属配合物 | 第13-15页 |
1.4 MOFs的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4.1 微波合成法 | 第15-16页 |
1.4.2 挥发法 | 第16页 |
1.4.3 扩散法 | 第16页 |
1.4.4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 | 第16页 |
1.5 MOFs的应用 | 第16-22页 |
1.5.1 气体储存材料 | 第16-18页 |
1.5.2 催化材料 | 第18-20页 |
1.5.3 发光材料 | 第20-22页 |
1.6 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Cu-MOF的合成构筑及对小分子染料的物理吸附与光化学降解 | 第24-40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2.2.1 实验仪器与所用试剂 | 第25页 |
2.2.2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25-26页 |
2.2.3 标准曲线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8页 |
2.3.1 晶体结构的测试及相关数据 | 第26-28页 |
2.3.2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 第28-29页 |
2.3.3 化合物1的红外光谱 | 第29-30页 |
2.3.4 化合物1的热重分析 | 第30页 |
2.3.5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30-31页 |
2.3.6 化合物1对有机染料的物理吸附 | 第31-34页 |
2.3.7 化合物1对染料的可见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34-38页 |
2.4 小结 | 第38-40页 |
3 不同染料敏化的化合物1对RB21的光催化降解 | 第40-58页 |
3.1 引言 | 第40-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 实验仪器与所用试剂 | 第42页 |
3.2.2 标准曲线 | 第42-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6页 |
3.3.1 化合物1对单一阳离子染料的吸附 | 第44-46页 |
3.3.2 单一染料敏化后化合物1的UV-Vis吸收、漫反射光谱和Eg值 | 第46-48页 |
3.3.3 三种复合材料对RB21的可见光催化降解 | 第48-51页 |
3.3.4 RB21染料的光催化循环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1-53页 |
3.3.5 pH值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 第53页 |
3.3.6 RB21染料溶液的化学需氧量(CODCr)测试 | 第53-54页 |
3.3.7 光催化机理 | 第54-56页 |
3.4 小结 | 第56-58页 |
4 基于4,4'-羟甲基-二苯甲酸配体的Cd-MOF、Co-MOF的合成、结构分析与表征 | 第58-76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4.2.1 实验仪器与所用试剂 | 第58-59页 |
4.3 化合物2-5的合成 | 第59页 |
4.3.1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59页 |
4.3.2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59页 |
4.3.3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59页 |
4.3.4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5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9-74页 |
4.4.1 晶体结构的测试及相关数据 | 第59-69页 |
4.4.2 化合物2-5的热失重分析 | 第69-70页 |
4.4.3 化合物2-5的红外光谱 | 第70-72页 |
4.4.4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2-74页 |
4.5 小结 | 第74-7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5.1 结论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