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部分大学生人群心理疲劳中医症状群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调查研究 | 第13-33页 |
1 目的 | 第13页 |
2 资料 | 第1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3 步骤及方法 | 第13-16页 |
3.1 确立调查问卷 | 第13-14页 |
3.2 数据采集 | 第14页 |
3.3 数据录入 | 第14-15页 |
3.4 数据预处理 | 第15-16页 |
3.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6页 |
4 结果 | 第16-33页 |
4.1 一般资料 | 第16-17页 |
4.2 心理疲劳分布结果 | 第17-18页 |
4.3 症状频次分析 | 第18-20页 |
4.4 聚类分析结果 | 第20-21页 |
4.5 因子分析结果 | 第21-30页 |
4.6 聚类分析与因子分子合并结果 | 第30-33页 |
讨论 | 第33-49页 |
1 关于心理疲劳的探讨 | 第33-35页 |
1.1 心理疲劳的定义 | 第33-34页 |
1.2 心理疲劳的原因 | 第34页 |
1.3 心理疲劳的表现和危害 | 第34-35页 |
1.4 心理疲劳的预防 | 第35页 |
2 关于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探讨 | 第35-39页 |
2.1 大学生心理疲劳的临床表现 | 第35-36页 |
2.2 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 | 第36页 |
2.3 不同性别心理疲劳分布特点 | 第36-37页 |
2.4 不同年级心理疲劳分布特点 | 第37-38页 |
2.5 大学生心理疲劳的预防 | 第38-39页 |
3 关于心理疲劳症状群分布特征的讨论 | 第39-43页 |
3.1 第一类症状群-心脾两虚证讨论 | 第40-41页 |
3.2 第二类症状群-肝胃不和证讨论 | 第41页 |
3.3 第三类症状群-肝郁脾虚证讨论 | 第41-42页 |
3.4 第四类症状群-肝肾阴虚证讨论 | 第42页 |
3.5 第五类症状群--脾气虚证讨论 | 第42-43页 |
3.6 对大学生心理疲劳典型症状群的认识及建议 | 第43页 |
4 中医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优势探讨 | 第43-49页 |
4.1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 第43-46页 |
4.2 对中医现代研究技术的总结 | 第46-47页 |
4.3 中医在当代的发展优势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特色与创新点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78页 |
附录1:中医证候调查表 | 第61-67页 |
附录2:心理疲劳量表 | 第67-68页 |
附录3:综述 | 第68-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4:大学生心理疲劳测评管理系统 | 第74-77页 |
附录5: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