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1.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4.1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农村金融相关理论基础及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第14-19页 |
2.1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14页 |
2.1.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第14-16页 |
2.2 农村金融在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19页 |
2.2.1 农村金融体系助推农业产业化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 第16-17页 |
2.2.2 农村金融体系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 第17页 |
2.2.3 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农村地区多层次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 第17-19页 |
3.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3.1 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3.1.1 河南省农村金融规模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3.1.2 河南省农村金融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3.1.3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3.2 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3.3 河南省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3.3.1 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 | 第24-25页 |
3.3.2 农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产品供需失衡 | 第25-26页 |
3.3.3 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 第26页 |
3.3.4 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26-28页 |
4河南省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28-37页 |
4.1 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4.1.1 模型的选取 | 第28页 |
4.1.2 VAR模型的优点 | 第28页 |
4.1.3 实证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4.1.4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4.2 数据指标的选取与来源 | 第30-31页 |
4.2.1 数据指标的选取 | 第30页 |
4.2.2 数据指标的来源与处理 | 第30-31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31-36页 |
4.3.1 单位根检验 | 第31-32页 |
4.3.2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32-35页 |
4.3.2.1 VAR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4.3.2.2 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33页 |
4.3.2.3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33-35页 |
4.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35-36页 |
4.4 小结 | 第36-37页 |
5.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37-42页 |
5.1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正规金融机构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37-39页 |
5.1.1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 第37页 |
5.1.2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发展的风险防范能力 | 第37-38页 |
5.1.3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 第38-39页 |
5.2 发挥政府在金融支农方面的主导作用 | 第39-40页 |
5.2.1 以财政支出为保障,创新财政金融支农服务 | 第39页 |
5.2.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 | 第39-40页 |
5.3 完善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 第40-42页 |
6.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ABSTRACT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