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问题的缘起第14-16页
        1.1.1 理论背景第14-15页
        1.1.2 现实背景第15-16页
    1.2 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1 基于中国的公私观重释古代非公共园林空间的“公共性”概念第16页
        1.2.2 从“公共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的发展第16页
        1.2.3 探讨“公共性”的重构对近现代园林空间建设的影响第16-17页
    1.3 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第17-21页
        1.3.1 建筑领域的相关理论第17页
        1.3.2 园林领域的相关理论第17-21页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第21-24页
        1.4.1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4.2 论文框架第22-24页
    1.5 方法和难点第24-26页
        1.5.1 研究方法第24页
        1.5.2 难点第24-26页
第二章 解析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第26-50页
    2.1 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存在与否的争议第26页
    2.2 古代非公共园林的相关问题解析和概念释义第26-34页
        2.2.1 古代园林和古典园林的区分第26-27页
        2.2.2 古代园林概念的演变第27-30页
        2.2.3 近现代“园林”的相关概念发展第30-32页
        2.2.4 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的研究范围第32-34页
    2.3 “公共性”的相关问题解析和概念释义第34-40页
        2.3.1 中国的公私观和“公共性”第34-37页
        2.3.2 中国和西方对空间公共性认识的差异第37-39页
        2.3.3 园林空间的公共性和公共园林的概念区分第39-40页
    2.4 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概念重释第40-48页
        2.4.1 中国古代的时间范围第40页
        2.4.2 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的空间研究对象第40-43页
        2.4.3 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中的活动主体及空间的准入制度第43-45页
        2.4.4 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概念重释第45-46页
        2.4.5 活动类型与空间形式第46-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先秦至唐宋时期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第50-66页
    3.1 先秦至秦汉时期第50-53页
        3.1.1 活动类型第50-51页
        3.1.2 空间构成要素及形式第51-52页
        3.1.3 先秦至秦汉时期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特征第52-53页
    3.2 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第53-58页
        3.2.1 活动类型第53-55页
        3.2.2 空间构成要素及形式第55-56页
        3.2.3 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特征第56-58页
    3.3 唐宋时期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第58-65页
        3.3.1 活动类型第59-62页
        3.3.2 空间构成要素及形式第62-63页
        3.3.3 唐宋时期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特征第63-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明清时期非公共园林的“公共性”第66-92页
    4.1 皇家园林空间的“公共性”第66-79页
        4.1.1 活动类型:以目的性为主第66页
        4.1.2 空间形式:以组合式空间单元为主第66-68页
        4.1.3 皇家园林的“公共性”特征第68-79页
    4.2 私家园林空间的“公共性”第79-85页
        4.2.1 活动类型:以交往性为主第79页
        4.2.2 空间形式:以自由式空间单元为主第79-82页
        4.2.3 私家园林的“公共性”特征第82-85页
    4.3 寺观园林空间的“公共性”第85-90页
        4.3.1 活动类型:兼具目的性和交往性第85页
        4.3.2 空间形式:以规整式空间单元为主第85-87页
        4.3.3 寺观园林空间的“公共性”特征第87-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公共性”的影响因素第92-107页
    5.1 中国古代非公共园林空间“公共性”演进的哲学问题第92-101页
        5.1.1 空间观—“大公无私”的观念和“利己空间”形成的矛盾第92-94页
        5.1.2 环境观—天人合一第94-96页
        5.1.3 审美观—崇尚自然第96-99页
        5.1.4 伦理观—儒为本,道为神,释为辅,禅为自由第99-101页
    5.2 经济和政治因素第101-102页
    5.3 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对非公共园林“公共性”的影响第102-104页
        5.3.1 狩猎活动第102页
        5.3.2 宴饮活动第102-103页
        5.3.3 宗教活动第103页
        5.3.4 游赏活动第103-104页
    5.4 不同朝代社会制度的影响第104-105页
        5.4.1 礼制的约束第104页
        5.4.2 时代的要求第104-105页
    5.5 使用者个人对空间“公共性”的需求第105-106页
        5.5.1 隐居山野的精神需求第105页
        5.5.2 个人性格第105-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六章 “公共性”的重构对近现代园林空间建设的影响第107-116页
    6.1 西方的空间公共性在中国传播的根源第107-109页
        6.1.1 社会性质的转型和公私观转变的关系第107-108页
        6.1.2 服务对象的转变第108-109页
        6.1.3 空间历史价值延续的需要第109页
    6.2 遗存园林空间性质的转向第109-113页
        6.2.1 博物馆的文化本质和空间的转型第110-112页
        6.2.2 “公园”的转型第112-113页
    6.3 转型前后的空间对比第113-115页
        6.3.1 空间的功能第113页
        6.3.2 空间的准入方式第113页
        6.3.3 空间的游览路径第113-114页
        6.3.4 空间中人和物的关系第114-115页
    6.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从历史中发现未来第116-120页
    7.1 结论第116-117页
    7.2 研究创新之处第117-118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18-120页
        7.3.1 公共性将成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趋势第118页
        7.3.2 街区制的推行—不同阶层的人群如何共享城市园林空间的问题第118-119页
        7.3.3 回归人对空间的基本需求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附录A第127-130页
作者简介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维材料应变调控下的电子输运研究
下一篇:融冻深度影响下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机理与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