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仪表、航空设备、飞行控制与导航论文--电子设备论文

民用飞机IRS/GNSS紧组合运动对准及完好性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注释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第14-17页
        1.2.1 惯性基准系统第14-15页
        1.2.2 紧组合导航系统第15页
        1.2.3 运动对准技术第15-16页
        1.2.4 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技术第16-17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第17-19页
第二章 民用飞机惯性基准系统关键技术分析第19-29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IRS/GNSS紧组合导航系统建模第19-23页
        2.2.1 IRS/GNSS紧组合导航系统模型分析第19-22页
        2.2.2 卡尔曼滤波器实现方法第22-23页
    2.3 民用飞机传统IRS初始对准原理分析第23-25页
        2.3.1 IRS解析粗对准原理分析第23-24页
        2.3.2 IRS精对准原理分析第24-25页
    2.4 卫星导航系统误差及完好性监测体系分析第25-28页
        2.4.1 卫星导航系统误差分析第25-26页
        2.4.2 卫星导航系统完好性监测体系分析第26-28页
        2.4.3 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分析第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民用飞机IRS/GNSS组合导航系统运动对准技术研究第29-41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民用飞机导航系统飞行状态水平姿态获取方法研究第29-33页
        3.2.1 基于大气数据系统辅助的水平姿态获取算法研究第29-31页
        3.2.2 大气数据系统辅助水平姿态获取算法的验证第31-33页
    3.3 民用飞机导航系统飞行状态航向角获取方法研究第33-34页
        3.3.1 基于GNSS辅助的航向角获取方法研究第33-34页
        3.3.2 GNSS辅助航向角获取方法的验证第34页
    3.4 民用飞机运动对准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分析第34-39页
        3.4.1 不同机动形式对飞机运动对准的影响第34-37页
        3.4.2 不同纬度对飞机运动对准的影响第37页
        3.4.3 高纬度地区运动对准机动方式的分析与设计第37-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民用飞机IRS/GNSS组合导航系统故障识别与系统重构第41-55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基于奇偶矢量的RAIM算法单星故障识别方法研究第41-47页
        4.2.1 奇偶矢量算法故障识别算法研究第41-42页
        4.2.2 奇偶矢量算法的可用性研究第42-44页
        4.2.3 奇偶矢量算法对单星故障识别的仿真分析第44-47页
    4.3 基于子集检验的双星故障识别及系统自主重构的方法研究第47-50页
        4.3.1 基于子集检验的双星故障识别算研究第47-48页
        4.3.2 惯导信息辅助子集检验的双星故障识别方法研究第48-49页
        4.3.3 故障系统自主重构的方法研究第49-50页
    4.4 IRS/GNSS紧组合导航系统双星故障识别及自主重构仿真与分析第50-54页
        4.4.1 基于子集检验的双星故障识别算法验证第50-52页
        4.4.2 惯导信息辅助的双星故障识别方法验证第52-53页
        4.4.3 双星故障下系统自主重构仿真与分析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民用飞机IRS/GNSS紧组合系统仿真平台构建第55-63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IRS/GNSS紧组合运动对准及故障检测仿真系统方案设计第55-58页
        5.2.1 IRS/GNSS紧组合仿真激励模块设计第56-58页
        5.2.2 组合导航故障注入及检测仿真模块设计第58页
    5.3 IRS/GNSS紧组合导航系统仿真参数设置与验证第58-60页
        5.3.1 IMU仿真参数的设置与验证第58-59页
        5.3.2 GNSS接收机仿真参数设置与验证第59-60页
    5.4 IRS/GNSS紧组合导航系统仿真验证软件界面设置第60-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6.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第63-64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空间飞行器鲁棒协调姿态控制
下一篇:热防冰表面水膜流动换热与冰脊生成的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