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电活性聚合物 | 第15-21页 |
1.1.1 电活性聚合物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第15页 |
1.1.2 电活性聚合物分类 | 第15-21页 |
1.2 提高介电弹性体驱动性能的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1.2.1 减小介电弹性体薄膜厚度 | 第22页 |
1.2.2 降低介电弹性体杨氏模量 | 第22-23页 |
1.2.3 提高介电弹性体介电常数 | 第23-28页 |
1.2.4 开发高柔顺性电极 | 第28页 |
1.3 石墨烯 | 第28-31页 |
1.3.1 石墨烯简介 | 第28-29页 |
1.3.2 石墨烯的共价改性 | 第29-31页 |
1.3.3 石墨烯的非共价改性 | 第3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丙烯酸酯弹性体和两种新型石墨烯杂化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33-57页 |
2.1 前言 | 第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9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33-34页 |
2.2.2 丙烯酸酯弹性体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3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4 改性聚苯胺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5 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7页 |
2.2.6 改性聚苯胺-热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物的制备 | 第37页 |
2.2.7 聚离子液体-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物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8 测试与表征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5页 |
2.3.1 丙烯酸酯弹性体的化学结构 | 第39页 |
2.3.2 改性聚苯胺的表征 | 第39-43页 |
2.3.3 改性聚苯胺-热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物的表征 | 第43-49页 |
2.3.4 聚离子液体-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物的表征 | 第49-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改性聚苯胺-热还原氧化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微结构与性能 | 第57-70页 |
3.1 前言 | 第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57页 |
3.2.2 改性聚苯胺-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57-58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58-5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3.4.1 改性聚苯胺-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微结构 | 第59-61页 |
3.4.2 改性聚苯胺-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热性能 | 第61-62页 |
3.4.3 改性聚苯胺-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电性能与力学性能 | 第62-67页 |
3.4.4 模拟电路及其分析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聚离子液体-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微结构与性能 | 第70-82页 |
4.1 前言 | 第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70页 |
4.2.2 聚离子液体-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70-71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71-7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2-81页 |
4.4.1 聚离子液体-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微结构 | 第72-74页 |
4.4.2 聚离子液体-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热性能 | 第74-75页 |
4.4.3 聚离子液体-石墨烯/丙烯酸酯弹性体复合薄膜的电性能与力学性能 | 第75-79页 |
4.4.4 模拟电路及其分析 | 第79-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5页 |
5.1 本课题工作总结 | 第82-83页 |
5.2 本课题工作创新点 | 第83-84页 |
5.3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94页 |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