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CO2的催化还原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3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CO_2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第14-19页
        1.2.1 CO_2合成碳酸酯和聚碳酸酯反应第15-17页
        1.2.2 CO_2羧基化反应第17-18页
        1.2.3 CO_2的催化还原第18-19页
    1.3 CO_2催化还原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第19-26页
        1.3.1 CO_2催化还原制备酸类第19-21页
        1.3.2 CO_2催化还原制备低碳烯烃第21-22页
        1.3.3 CO_2催化还原制备醇类第22-23页
        1.3.4 CO_2催化还原甲酰化、甲基化第23-26页
    1.4 MOFs材料简介第26-32页
        1.4.1 MOFs材料分类第27-28页
        1.4.2 MOF材料的结构特点第28-29页
        1.4.3 MOFs材料在催化方面的应用第29-32页
    1.5 本文中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32-3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3-43页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第33-34页
        2.1.1 实验原料第33-34页
        2.1.2 实验装置第34页
    2.2 催化剂的制备第34-38页
        2.2.1 Pd/TiO_2催化剂的制备第35-36页
        2.2.2 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第36页
        2.2.3 MIL-101(Fe)催化剂的制备第36-38页
    2.3 催化剂的表征第38-39页
        2.3.1 催化剂的物理性质表征第38页
        2.3.2 催化剂的物质结构和形貌组成第38-39页
    2.4 应性能评价第39-43页
        2.4.1 反应评价装置第39-40页
        2.4.2 反应装置操作第40页
        2.4.3 数据处理计算第40-43页
第三章 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其CO_2的N-甲酰化反应性能研究第43-65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Pd/TiO_2催化剂的表征第43-47页
        3.2.1 催化剂物理性质第43-45页
        3.2.2 催化剂的结构形貌第45-46页
        3.2.3 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第46-47页
    3.3 Pd/TiO_2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研究第47-55页
        3.3.1 催化剂载体的筛选第47-48页
        3.3.2 溶剂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第48-49页
        3.3.3 催化剂反应条件的探究第49-55页
    3.4 AuPd/TiO_2双金属催化剂的表征第55-60页
        3.4.1 双金属催化剂的物理性质第55-57页
        3.4.2 双金属催化剂的结构形貌第57-58页
        3.4.3 双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第58-60页
    3.5 AuPd/TiO_2双金属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研究第60-63页
        3.5.1 双金属催化剂筛选第60-61页
        3.5.2 双金属催化剂Au负载量优化第61-62页
        3.5.3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的研究第62-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Pd/MIL-101(Fe)的催化剂制备及其CO_2的N-甲酰化反应性能研究第65-83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催化剂的表征第65-69页
        4.2.1 催化剂的物理特性第65-67页
        4.2.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第67-68页
        4.2.3 催化剂的形貌和活性位点第68-69页
    4.3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研究第69-79页
        4.3.1 反应溶剂的筛选第69-71页
        4.3.2 贵金属负载方法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第71-72页
        4.3.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第72-73页
        4.3.4 反应时间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第73-74页
        4.3.5 温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第74-75页
        4.3.6 总压反应性能的影响第75-77页
        4.3.7 压力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第77-78页
        4.3.8 催化剂负载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第78-79页
    4.4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研究第79-80页
    4.5 MIL-101(Fe)材料改性对于催化性能的影响第80-81页
    4.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83-87页
    5.1 本文的总结第83-84页
    5.2 本文的展望第84-87页
参考文献第87-97页
致谢第97-99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第99-101页
导师和作者简介第101-102页
附件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炭基复合材料对磺胺二甲基嘧啶污染水体与底泥的修复机理研究
下一篇:天然含铁矿物激活过硫酸盐修复1,1,2-三氯乙烷污染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