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新型城镇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金融生态环境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3 金融生态与城镇化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1.1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1页 |
2.1.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 金融生态环境和新型城镇化的互促机制 | 第22-25页 |
2.2.1 金融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 第22-23页 |
2.2.2 新型城镇化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作用 | 第23-25页 |
第3章 内蒙古金融生态环境和新型城镇化的现状 | 第25-33页 |
3.1 内蒙古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 第25-29页 |
3.1.1 经济基础现状 | 第25-26页 |
3.1.2 金融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3.1.3 法律信用环境现状 | 第27-28页 |
3.1.4 政府服务现状 | 第28-29页 |
3.2 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现状 | 第29-33页 |
3.2.1 经济城镇化现状 | 第29-30页 |
3.2.2 人口城镇化现状 | 第30页 |
3.2.3 空间城镇化现状 | 第30-31页 |
3.2.4 社会城镇化现状 | 第31-33页 |
第4章 内蒙古金融生态环境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实证 | 第33-45页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9页 |
4.1.1 建立原则 | 第33页 |
4.1.2 指标体系 | 第33-36页 |
4.1.3 指标解释 | 第36-39页 |
4.2 内蒙古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实证 | 第39-43页 |
4.2.1 实证过程 | 第39-42页 |
4.2.2 实证结果 | 第42-43页 |
4.3 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实证 | 第43-45页 |
4.3.1 实证过程 | 第43-44页 |
4.3.2 实证结果 | 第44-45页 |
第5章 内蒙古金融生态环境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 | 第45-49页 |
5.1 实证过程 | 第45-47页 |
5.1.1 耦合度模型及等级划分 | 第45页 |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评价标准 | 第45-46页 |
5.1.3 内蒙古金融生态环境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间动态分析 | 第46-47页 |
5.2 实证结果 | 第47-4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6.1 结论 | 第49-5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6.2.1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新型城镇化水平 | 第50-52页 |
6.2.2 稳步发展新型城镇化,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完善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