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水合物简介 | 第14-15页 |
1.2 天然气水合物自然资源 | 第15-17页 |
1.2.1 成藏类型 | 第15-16页 |
1.2.2 资源储量 | 第16-17页 |
1.2.3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特征 | 第17页 |
1.3 水合物开采方法 | 第17-23页 |
1.3.1 降压法 | 第17-18页 |
1.3.2 热激法 | 第18页 |
1.3.3 注剂法 | 第18-19页 |
1.3.4 CO_2置换法 | 第19-22页 |
1.3.5 其它方法 | 第22-23页 |
1.4 天然气水合物现场试采案例 | 第23-24页 |
1.4.1 麦索亚哈气田 | 第23页 |
1.4.2 Mallik水合物试采试验 | 第23页 |
1.4.3 Ignik-Sikumi水合物试采试验 | 第23-24页 |
1.4.4 日本南海海槽试采试验 | 第24页 |
1.5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水合物在石英砂中的分解条件测定 | 第27-41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2.3 水合物分解条件的影响因素 | 第31-40页 |
2.3.1 石英砂中甲烷水合物的分解条件 | 第32-36页 |
2.3.2 石英砂粒径 | 第36-37页 |
2.3.3 孔隙水盐浓度 | 第37-38页 |
2.3.4 孔隙水饱和度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三元混合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测定 | 第41-55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42-43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3.3.1 N_2/CH_4/CO_2混合气体水合物的生成条件 | 第45-48页 |
3.3.2 H_2/CH_4/CO_2混合气体水合物的生成条件 | 第48-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气体吹扫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 第55-72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56-58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4.3 计算过程 | 第59-60页 |
4.4 产气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60-70页 |
4.4.1 连续注气模式 | 第60-65页 |
4.4.2 间歇注气模式 | 第65-68页 |
4.4.3 注气速率 | 第68-69页 |
4.4.4 水合物饱和度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CH_4–CO_2/H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 第72-91页 |
5.1 引言 | 第72-7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5.2.2 实验装置 | 第74-75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75-77页 |
5.3 计算公式 | 第77-7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9-89页 |
5.4.1 温度和压力的演变过程 | 第79-81页 |
5.4.2 原料气组成对产气的影响 | 第81-83页 |
5.4.3 甲烷置换率 | 第83-84页 |
5.4.4 CO_2封存率 | 第84-86页 |
5.4.5 累计产气率 | 第86-88页 |
5.4.6 CH_4浓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注气开采水合物的能效分析研究 | 第91-111页 |
6.1 引言 | 第91-92页 |
6.2 理论分析 | 第92-96页 |
6.2.1 (火用) | 第92页 |
6.2.2 化学(火用) | 第92-94页 |
6.2.3 燃料的标准化学(火用) | 第94-95页 |
6.2.4 甲烷的化学(火用) | 第95-96页 |
6.3 能效计算 | 第96-107页 |
6.3.1 降压法 | 第97-98页 |
6.3.2 CH_4-CO_2置换法 | 第98-100页 |
6.3.3 氮气吹扫法 | 第100-102页 |
6.3.4 CH_4-CO_2/N_2置换法 | 第102-104页 |
6.3.5 CH_4-CO_2/H_2置换法 | 第104-107页 |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7-110页 |
6.4.1 降压法能效分析 | 第108页 |
6.4.2 CO_2置换法能效分析 | 第108页 |
6.4.3 气体吹扫法能效分析 | 第108-109页 |
6.4.4 CO_2/N_2置换法能效分析 | 第109页 |
6.4.5 CO_2/H_2置换法能效分析 | 第109-11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7章 总结论及建议 | 第111-114页 |
7.1 结论 | 第111-113页 |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5-12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