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运输型犯罪的立法沿革及立法依据 | 第16-21页 |
第一节 运输型犯罪的立法沿革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运输型犯罪的立法依据 | 第18-21页 |
一、运输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 第18页 |
二、合理解决针对犯罪对象的定罪问题 | 第18-19页 |
三、刑事政策的价值选择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运输型犯罪的司法适用情况 | 第21-24页 |
第一节 运输型犯罪的司法现状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运输型犯罪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一、“运输”含义界定不清 | 第22页 |
二、与其它相关罪名区分标准不明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运输”的内涵及特点 | 第24-29页 |
第一节 “运输”的内涵界定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运输型犯罪之特点 | 第26-29页 |
一、方式的多样性 | 第26-27页 |
二、行为与对象的双重法定性 | 第27页 |
三、行为的独立性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运输型犯罪主客观疑难问题探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主观认定方面存在的争议 | 第29-31页 |
一、认识因素(是否包含对行为与对象的双重认识) | 第29-30页 |
二、意志因素(间接故意能否构成此类罪)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客观认定方面与其它罪名的比较分析 | 第31-37页 |
一、与“持有”之比较 | 第31-33页 |
二、与“转移”之比较 | 第33-35页 |
三、与“携带”之比较 | 第35-37页 |
第五章 运输型犯罪特殊形态问题探析 | 第37-43页 |
第一节 罪数问题探析 | 第37-39页 |
一、基于选择性罪名的罪数认定 | 第37-38页 |
二、基于不同罪名的罪数认定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未完成形态问题探析 | 第39-43页 |
一、既遂标准存在的争议 | 第39-40页 |
二、合理位移说有利于司法实践中对运输型犯罪既未遂问题的认定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