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低氮燃烧器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2章 低氮燃烧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16-18页 |
2.1 双尺度技术原理 | 第16-17页 |
2.1.1 双尺度实现低NO_x燃烧优势之一——强防渣、防腐技术 | 第16页 |
2.1.2 双尺度实现低NO_x燃烧优势之二——高效稳燃燃烧技术 | 第16-17页 |
2.1.3 双尺度实现低NO_x燃烧优势之三——超低NO_x排放技术 | 第17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低氮燃烧器改造概况 | 第18-31页 |
3.1 锅炉简介 | 第18-22页 |
3.1.1 锅炉型式及参数 | 第18-20页 |
3.1.2 额定工况及BMCR工况主要参数 | 第20-21页 |
3.1.3 锅炉热力特性(B-MCR工况) | 第21-22页 |
3.1.4 锅炉性能计算值(设计煤种) | 第22页 |
3.2 燃烧系统 | 第22-27页 |
3.2.1 燃烧器的设计参数 | 第22-23页 |
3.2.2 燃烧器设计特点 | 第23页 |
3.2.3 燃烧器布置方式 | 第23-24页 |
3.2.4 燃烧器结构 | 第24-25页 |
3.2.5 燃料 | 第25-27页 |
3.3 设备运行环境条件 | 第27-28页 |
3.3.1 厂址条件 | 第27页 |
3.3.2 气象条件 | 第27-28页 |
3.4 水冷壁 | 第28-29页 |
3.5 钢结构 | 第29-30页 |
3.6 锅炉密封和保温 | 第3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低氮燃烧器改造方案 | 第31-39页 |
4.1 锅炉现有边界条件分析 | 第31页 |
4.1.1 煤质分析(实炉煤质) | 第31页 |
4.2 锅炉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4.3 低氮燃烧器的改造方案 | 第32-37页 |
4.3.1 改造原则 | 第32-33页 |
4.3.2 纵向三区分布 | 第33-34页 |
4.3.3 横向双区分布 | 第34-35页 |
4.3.4 燃尽风布置方案 | 第35-36页 |
4.3.5 低NO_x燃烧器及区域浓淡技术 | 第36-37页 |
4.3.6 分区优化调试方法 | 第37页 |
4.4 改造后的技术特点 | 第37-38页 |
4.4.1 同时采用横向、纵向空气分级,实现低NO_x排放 | 第37页 |
4.4.2 采用低NO_x燃烧器及低NO_x功能小区,同时实现稳燃及降低NO_x功能 | 第37页 |
4.4.3 横向双区分布等措施防止炉内结渣及高温腐蚀 | 第37-38页 |
4.4.4 四大技术特点保证锅炉改造后锅炉经济性不降低 | 第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低氮燃烧器改造后锅炉试验 | 第39-56页 |
5.1 试验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5.1.1 锅炉出口烟气组分(O_2、NO_x、CO)测试 | 第39页 |
5.1.2 原煤取样 | 第39页 |
5.1.3 飞灰取样 | 第39页 |
5.1.4 炉渣取样 | 第39页 |
5.1.5 环境温度、湿度及大气压测量 | 第39页 |
5.1.6 运行数据记录 | 第39页 |
5.1.7 炉水、给水、蒸汽取样 | 第39页 |
5.1.8 试验基准温度 | 第39页 |
5.1.9 锅炉大负荷监测内容 | 第39-40页 |
5.2 试验仪器 | 第40页 |
5.3 数据处理计算方法 | 第40-42页 |
5.3.1 锅炉效率计算方法 | 第40页 |
5.3.2 NO_x浓度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5.3.3 CO浓度计算方法 | 第41页 |
5.3.4 排烟温度的修正 | 第41页 |
5.3.5 锅炉出力修正 | 第41-42页 |
5.4 试验测试过程数据 | 第42-43页 |
5.4.1 锅炉效率 | 第42页 |
5.4.2 烟气NO_x排放浓度 | 第42页 |
5.4.3 烟气CO排放浓度 | 第42页 |
5.4.4 飞灰可燃物 | 第42页 |
5.4.5 大渣含碳量 | 第42页 |
5.4.6 空气预热器出口排烟温度 | 第42页 |
5.4.7 过热器、再热器系统汽温偏差、减温水量 | 第42-43页 |
5.5 性能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5.5.1 锅炉效率及烟气成份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5.6 锅炉出力(310MW)试验结果 | 第44-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不足 | 第56页 |
6.3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