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氯离子检测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1 电厂废水零排放 | 第12页 |
1.2.2 电厂废水高含量氯离子的危害 | 第12-13页 |
1.3 氯离子检测方法的概述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5-17页 |
第2章 实验准备 | 第17-2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方案比选 | 第17-18页 |
2.2.1 电厂废水的组成和其特点 | 第17页 |
2.2.2 适合电厂废水高含量氯离子的检测方法比选 | 第17-18页 |
2.3 实验原理 | 第18-22页 |
2.3.2 比耳定律 | 第20-21页 |
2.3.3 硝酸银比浊法的实验原理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硝酸银比浊法实验过程 | 第23-33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比浊法的试剂及配置与仪器 | 第23-24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3.2.3 实验药品配制 | 第24页 |
3.2.4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3.3 实验过程 | 第24-25页 |
3.4 实验结果讨论 | 第25-32页 |
3.4.1 吸光谱 | 第25页 |
3.4.2 硝酸用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3 硝酸银的用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4.4 OP(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5 OP(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浓度(体积分数)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6 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3.4.7 时间对浊度的影响 | 第30页 |
3.4.8 检测下线 | 第30-31页 |
3.4.9 稳定性检测 | 第31-32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比浊法与流动注射联用 | 第33-40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比浊法的试剂及配置与仪器 | 第33-34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4.2.2 反应试剂与配置 | 第33-34页 |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4.3 流路设计过程 | 第34-38页 |
4.3.1 设计思路 | 第34-35页 |
4.3.2 蠕动泵转速优选 | 第35页 |
4.3.3 采样环体积优选 | 第35-36页 |
4.3.4 反应管长度优选 | 第36-37页 |
4.3.5 硝酸流路内径的优选 | 第37页 |
4.3.6 OP(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管内径优选 | 第37-38页 |
4.3.7 反应时间 | 第38页 |
4.4 实验流路最终设计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讨论 | 第40-48页 |
5.1 引言 | 第40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40-43页 |
5.2.1 硝酸银浓度优选 | 第40-41页 |
5.2.2 OP(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浓度优选 | 第41-42页 |
5.2.3 硝酸浓度优选 | 第42-43页 |
5.3 溶液稳定性检测 | 第43-44页 |
5.4 线性关系 | 第44页 |
5.5 样品检测 | 第44-46页 |
5.6 比浊法与流动注射联用测试氯离子的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5.7 本章总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8-50页 |
6.1 结论 | 第48-49页 |
6.2 建议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