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1 绪论 | 第21-37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21-2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4-2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1.4 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9-32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5 相关概念释义 | 第32-34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4-37页 |
1.6.1 可能的创新 | 第34-35页 |
1.6.2 可能的不足 | 第35-37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37-77页 |
2.1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理论 | 第37-52页 |
2.1.1 食品安全规制的逻辑基础 | 第37-40页 |
2.1.2 规制工具——信息揭示 | 第40-42页 |
2.1.3 规制工具——食品标准 | 第42-46页 |
2.1.4 规制工具——食品认证标签 | 第46-49页 |
2.1.5 规制工具的选择 | 第49-52页 |
2.2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相关理论 | 第52-63页 |
2.2.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差异化需求 | 第52-53页 |
2.2.2 垂直差异化食品的消费者需求 | 第53-56页 |
2.2.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测度方法 | 第56-63页 |
2.3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研究 | 第63-66页 |
2.3.1 规制的总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63-64页 |
2.3.2 有关信息揭示的研究 | 第64-65页 |
2.3.3 有关食品标准的研究 | 第65页 |
2.3.4 有关食品认证标签的研究 | 第65-66页 |
2.4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以肉类为例 | 第66-74页 |
2.4.1 消费者对安全的食品生产方式的关注 | 第66-68页 |
2.4.2 国外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 第68-72页 |
2.4.3 国内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 第72-74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74-7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3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现状及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分析 | 第77-93页 |
3.1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困境及应对方式 | 第77-83页 |
3.1.1 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 第77-78页 |
3.1.2 使用抗生素的后果 | 第78-79页 |
3.1.3 困境应对:替代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 第79-80页 |
3.1.4 困境应对: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80-83页 |
3.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与抗生素问题 | 第83-87页 |
3.2.1 猪肉安全与兽药使用引发关注 | 第83-84页 |
3.2.2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现状总览 | 第84-85页 |
3.2.3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原因剖析 | 第85-87页 |
3.3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的经济影响:动物、农场及市场三个层面 | 第87-89页 |
3.3.1 对动物层面的影响 | 第88页 |
3.3.2 对农场层面的影响 | 第88页 |
3.3.3 对市场层面的影响 | 第88-89页 |
3.4 规制促生长抗生素在生猪养殖中的使用 | 第89-92页 |
3.4.1 生猪养殖不同阶段的抗生素使用 | 第89-90页 |
3.4.2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生猪生产力的实际影响 | 第90-91页 |
3.4.3 限制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 第91-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4 规制工具的理论分析 | 第93-103页 |
4.1 基准模型 | 第93-95页 |
4.2 规制工具的情境模拟与作用分析 | 第95-101页 |
4.2.1 无规制政策 | 第95-96页 |
4.2.2 实施信息揭示 | 第96-97页 |
4.2.3 实施食品标准 | 第97-99页 |
4.2.4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 | 第99-101页 |
4.3 规制工具的福利效应比较 | 第101-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5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 第103-119页 |
5.1 引言 | 第103-104页 |
5.2 实验 | 第104-112页 |
5.2.1 实验样本 | 第104-105页 |
5.2.2 实验产品 | 第105-106页 |
5.2.3 实验中揭示的信息 | 第106-109页 |
5.2.4 信息的揭示顺序 | 第109-110页 |
5.2.5 支付意愿的获取机制 | 第110-111页 |
5.2.6 实验的具体步骤 | 第111-112页 |
5.3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 第112-117页 |
5.3.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112-114页 |
5.3.2 计量回归与分析 | 第114-117页 |
5.4 异质性讨论:人口年龄结构与信息揭示的作用 | 第117-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6 信息揭示、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变动 | 第119-129页 |
6.1 引言 | 第119页 |
6.2 不同规制情境下的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理论推导 | 第119-125页 |
6.2.1 基准情境 | 第120-122页 |
6.2.2 完全信息情境 | 第122-123页 |
6.2.3 不完全信息情境——兼论税收与补贴工具 | 第123-125页 |
6.3 实证模拟结果 | 第125-126页 |
6.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26-128页 |
6.4.1 消费者福利的变动 | 第126-127页 |
6.4.2 猪肉市场份额的变动 | 第127-12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7 食品标准与食品认证标签的效应——基于市场均衡与社会福利的估计 | 第129-149页 |
7.1 引言 | 第129-131页 |
7.2 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 | 第131-136页 |
7.2.1 基本假定 | 第132-133页 |
7.2.2 需求端的分析 | 第133-135页 |
7.2.3 供给端的分析 | 第135-136页 |
7.3 规制工具的实施情境分析 | 第136-140页 |
7.3.1 无规制政策 | 第136-138页 |
7.3.2 实施食品标准(以无抗生素标准为例) | 第138页 |
7.3.3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以无抗生素标签为例) | 第138-140页 |
7.4 情境模拟的参数设定 | 第140-142页 |
7.4.1 来自中国猪肉市场的参数 | 第140-142页 |
7.4.2 来自消费者实验的参数 | 第142页 |
7.5 情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42-145页 |
7.6 扩展讨论:实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 | 第145-147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8 生猪的质量信息传递与交易优化:基于中间层组织的分析 | 第149-163页 |
8.1 问题的提出 | 第149-151页 |
8.2 中间层组织的建构逻辑 | 第151-154页 |
8.2.1 基本假定 | 第151-152页 |
8.2.2 没有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 第152-153页 |
8.2.3 引入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 第153页 |
8.2.4 两种市场之间的福利比较 | 第153页 |
8.2.5 动态化的长期均衡 | 第153-154页 |
8.3 中间层组织的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 第154-156页 |
8.3.1 构建中间层组织的必要性 | 第154页 |
8.3.2 中间层组织对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 | 第154-155页 |
8.3.3 中间层组织对交易的优化 | 第155页 |
8.3.4 中间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 | 第155-156页 |
8.4 生猪产业中的中间层组织分析 | 第156-161页 |
8.4.1 中间层组织的实际作用:基于调研案例的分析 | 第156-158页 |
8.4.2 生猪交易:市场还是一体化?抑或是中间层组织? | 第158-159页 |
8.4.3 中间层传递信息的延伸讨论: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与产业升级 | 第159-161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9 总结与讨论 | 第163-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95页 |
附录1——获取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实验过程 | 第195-207页 |
附录2——实验后的退出问卷 | 第207-21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