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第17-27页 |
2.1 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 第17-18页 |
2.1.1 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监管概念 | 第17页 |
2.1.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第17页 |
2.1.3 HACCP体系 | 第17-18页 |
2.1.4 食品防护体系 | 第18页 |
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概况 | 第18-20页 |
2.2.1 我国食品安全体系概述 | 第18-19页 |
2.2.2 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述 | 第19页 |
2.2.3 我国出口食品监管模式 | 第19-20页 |
2.3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基本概况 | 第20-24页 |
2.3.1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2.3.2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基本贸易情况 | 第22-23页 |
2.3.3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 第23-24页 |
2.4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第24-26页 |
2.4.1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 第24-25页 |
2.4.2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25页 |
2.4.3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3.1 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1.1 出口食品生产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1.2 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3.1.3 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2 黑龙江省出口食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3.2.1 出口食品生产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3.2.2 监管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页 |
3.2.3 监管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的借鉴 | 第32-36页 |
4.1 国内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 第32-33页 |
4.1.1 实施原辅料备案登记管理 | 第32页 |
4.1.2 重视出口食品农产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 | 第32-33页 |
4.1.3 积极探索出口食品分类管理模式 | 第33页 |
4.2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 第33-35页 |
4.2.1 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 第33页 |
4.2.2 部门职责划分明确协调运作 | 第33-34页 |
4.2.3 注重风险分析评估与管理相互分离 | 第34-35页 |
4.2.4 食品和饲料的快速预警系统 | 第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提高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对策 | 第36-46页 |
5.1 加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自身建设 | 第36-37页 |
5.1.1 帮扶企业人员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 第36页 |
5.1.2 建立科学出口食品安全质量体系 | 第36-37页 |
5.2 完善黑龙江省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第37-41页 |
5.2.1 加强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建设 | 第37-39页 |
5.2.2 完善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 | 第39-41页 |
5.3 构建出口食品安全联合监管模式 | 第41-45页 |
5.3.1 联合监管模式的内涵 | 第41-42页 |
5.3.2 联合监管模式的参与主体 | 第42-43页 |
5.3.3 联合监管模式的特点 | 第43-44页 |
5.3.4 联合监管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44-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