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社会化的法律规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11-12页 |
(二)研究缺陷 | 第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环境监测社会化法律规制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一、环境监测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第14-16页 |
(一)环境监测社会化基本概念 | 第14页 |
(二)环境监测社会化的特征 | 第14-16页 |
二、环境监测社会化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16-20页 |
(一)各地已开展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探索 | 第16-17页 |
(二)当前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仍存在诸多问题 | 第17-18页 |
(三)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环境监测社会化规制的立法现状及基本内容 | 第20-29页 |
一、环境监测社会化规制的立法现状 | 第20-23页 |
(一)中央立法 | 第20-21页 |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立法 | 第21-22页 |
(三)地级市立法 | 第22-23页 |
二、环境监测社会化法律规制的基本内容 | 第23-29页 |
(一)市场准入 | 第23-25页 |
(二)监测领域 | 第25-26页 |
(三)运行管理 | 第26-27页 |
(四)监督制裁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环境监测社会化法律规制的立法缺陷 | 第29-33页 |
一、市场准入门槛过高 | 第29-30页 |
(一)准入条件僵化 | 第29页 |
(二)存在资源浪费和地方保护主义 | 第29-30页 |
二、监测领域范围狭窄 | 第30-31页 |
(一)开放监测事项少 | 第30页 |
(二)范围仍需厘清 | 第30页 |
(三)实践操作与文件规定背离 | 第30-31页 |
三、监管体系尚未形成 | 第31-32页 |
(一)质量控制制度难以落实 | 第31页 |
(二)监测机构与人员资质难以保证 | 第31-32页 |
四、监督制裁效果不佳 | 第32-33页 |
(一)监督制裁手段单一 | 第32页 |
(二)对于伪造数据等行为打击不足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环境监测社会化规制的法律完善 | 第33-40页 |
一、合理确定准入门槛 | 第33-34页 |
(一)放宽硬件准入条件 | 第33页 |
(二)严格加强资质认证 | 第33-34页 |
(三)机构分层次放开 | 第34页 |
二、有序放开监测业务 | 第34-35页 |
(一)合理确定开放业务范围 | 第34-35页 |
(二)科学安排放开进度 | 第35页 |
三、强化运行监管体系 | 第35-38页 |
(一)完善质量监管与考核机制 | 第35-36页 |
(二)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 第36-37页 |
(三)建立行业自律制度 | 第37页 |
(四)建立交流会商机制 | 第37-38页 |
四、完善监督制裁机制 | 第38-40页 |
(一)构建多元制裁体系 | 第38页 |
(二)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