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机理 | 第12-13页 |
1.2.1 氮磷等营养物质与富营养化 | 第12页 |
1.2.2 湖泊等水体热分层与富营养化 | 第12-13页 |
1.2.3 水化学平衡与水体富营养化 | 第13页 |
1.3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机制 | 第13-14页 |
1.3.1 植物的生化作用 | 第13-14页 |
1.3.2 微生物的吸收与降解作用 | 第14页 |
1.3.3 水生动物的吸收作用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4.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案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试验方案 | 第17-18页 |
第2章 人工浮岛生态修复技术的试验设计 | 第18-29页 |
2.1 试验原理 | 第18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8-22页 |
2.2.1 试验植物 | 第18-20页 |
2.2.2 试验所用微生物 | 第20页 |
2.2.3 试验装置 | 第20-21页 |
2.2.4 试验用水 | 第21-22页 |
2.3 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3.1 试验仪器与药品 | 第22页 |
2.3.2 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3.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页 |
2.4 浮岛的构建 | 第23-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效果研究 | 第29-47页 |
3.1 单种植物与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对水体中TN的去除效果 | 第29-33页 |
3.1.1 单种植物人工浮岛对水体中TN的去除效果 | 第29-31页 |
3.1.2 植物组合人工浮岛对水体中TN的去除效果 | 第31-33页 |
3.2 单种植物与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对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 | 第33-35页 |
3.2.1 单种植物人工浮岛对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 | 第33-34页 |
3.2.2 植物组合人工浮岛对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 | 第34-35页 |
3.3 单种植物与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对水体中COD的去除效果 | 第35-38页 |
3.3.1 单种植物人工浮岛对水体中COD的去除效果 | 第35-37页 |
3.3.2 植物组合人工浮岛对水体中COD的去除效果 | 第37-38页 |
3.4 植物组合与微生物共同作用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38-45页 |
3.4.1 植物组合与微生物共同作用对水体中TN的去除效果 | 第38-42页 |
3.4.2 植物组合与微生物共同作用对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 | 第42-43页 |
3.4.3 植物组合与微生物共同作用对水体中COD的去除效果 | 第43-45页 |
3.5 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59页 |
4.1 仅改变TN初始浓度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仅改变TP初始浓度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 仅改变COD初始浓度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 同时改变TN、TP、COD初始浓度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52-57页 |
4.4.1 组合人工浮岛对水体中TN的去除效果 | 第53-54页 |
4.4.2 组合人工浮岛对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4.4.3 组合人工浮岛对水体中COD的去除效果 | 第55-57页 |
4.5 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