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力路径法的大尺寸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混凝土的抗剪理论研究 | 第11-16页 |
1.2.1 桁架理论 | 第11-13页 |
1.2.2 压力场理论 | 第13-14页 |
1.2.3 齿模型 | 第14页 |
1.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2.5 极限平衡理论 | 第15页 |
1.2.6 塑性理论 | 第15-16页 |
1.2.7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16页 |
1.2.8 压力路径法 | 第16页 |
1.3 我国规范中抗剪承载力的发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压力路径法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 | 第20-29页 |
2.1 压力路径理论的基本模型 | 第20-22页 |
2.2 破坏模式 | 第22-25页 |
2.2.1 类型Ⅱ的破坏模式 | 第23-25页 |
2.2.2 类型Ⅲ的破坏模式 | 第25页 |
2.3 基于压力路径法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剪设计方法 | 第25-28页 |
2.3.1 类型Ⅱ的抗剪设计方法 | 第26-27页 |
2.3.2 类型Ⅲ的抗剪设计方法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9-39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29页 |
3.2 试验方案 | 第29-34页 |
3.2.1 试件设计 | 第29-33页 |
3.2.2 试件制作 | 第33-34页 |
3.3 加载装置和加载机制 | 第34-35页 |
3.4 量测方案 | 第35-37页 |
3.4.1 荷载 | 第35页 |
3.4.2 钢筋应变 | 第35-36页 |
3.4.3 混凝土应变 | 第36页 |
3.4.4 挠度观测 | 第36-37页 |
3.4.5 裂缝观测 | 第37页 |
3.5 数据采集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63页 |
4.1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4.1.1 混凝土材性试验 | 第39-40页 |
4.1.2 钢筋材性试验 | 第40-41页 |
4.2 试验梁破坏过程及结果 | 第41-48页 |
4.2.1 试验梁的破坏现象 | 第41-45页 |
4.2.2 试件最终破坏现象对比图 | 第45-46页 |
4.2.3 试验主要结果 | 第46-48页 |
4.3 抗剪承载力 | 第48-50页 |
4.4 挠度分析 | 第50-53页 |
4.4.1 荷载-挠度曲线 | 第50-52页 |
4.4.2 变形响应 | 第52-53页 |
4.5 应变分析 | 第53-59页 |
4.5.1 纵筋应变 | 第53-56页 |
4.5.2 箍筋应变 | 第56-59页 |
4.6 “DIC技术”捕捉到的裂缝图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压力路径法配筋梁的抗剪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第63-73页 |
5.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63-64页 |
5.2 混凝土本构中的参数分析 | 第64-68页 |
5.2.1 粘性系数 | 第65-66页 |
5.2.2 膨胀角 | 第66-67页 |
5.2.3 单元尺寸 | 第67-68页 |
5.3 钢筋本构关系 | 第68页 |
5.4 试验梁的有限元模型 | 第68-69页 |
5.5 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本章小节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