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6-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6-2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6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1.1.4 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1.2 重要概念及相关内涵界定 | 第22-28页 |
1.2.1 煤炭资源区域的界定 | 第22-23页 |
1.2.2 共生理论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1.2.3 共生与协同、可持续发展辨析 | 第25-2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4 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32-3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4-52页 |
2.1 资源区域研究现状 | 第34-41页 |
2.1.1 资源区域研究热点演化路径 | 第34-36页 |
2.1.2 资源区域转型研究 | 第36-38页 |
2.1.3 “资源诅咒”研究 | 第38-39页 |
2.1.4 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39-41页 |
2.2 共生理论研究现状 | 第41-45页 |
2.2.1 “共生”研究热点 | 第41-42页 |
2.2.2 区域共生模式研究 | 第42-43页 |
2.2.3 产业共生研究 | 第43-45页 |
2.3 协同学研究现状 | 第45-48页 |
2.3.1 协同学研究热点 | 第45-46页 |
2.3.2 协同发展研究 | 第46-47页 |
2.3.3 协同创新研究 | 第47-48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48-52页 |
3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共生及演化机理分析 | 第52-78页 |
3.1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共生的一般性分析 | 第52-63页 |
3.1.1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共生内涵 | 第52-54页 |
3.1.2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共生—协同”发展内涵 | 第54-55页 |
3.1.3 煤炭资源区域共生要素 | 第55-61页 |
3.1.4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共生条件 | 第61-63页 |
3.2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演化机理分析 | 第63-64页 |
3.3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的演化路径模型 | 第64-75页 |
3.3.1 演化模型构建 | 第64-66页 |
3.3.2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演化条件 | 第66-68页 |
3.3.3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演化稳定性分析 | 第68-71页 |
3.3.4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演化路径特征 | 第71-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4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共生—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模型 | 第78-96页 |
4.1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共生—协同”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 第78-83页 |
4.1.1 构建的目的 | 第78-79页 |
4.1.2 构建的原则 | 第79-80页 |
4.1.3 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序参量初选 | 第80-83页 |
4.2 序参量的筛选 | 第83-92页 |
4.2.1 序参量筛选的原则 | 第83页 |
4.2.2 序参量筛选的方法选择 | 第83-85页 |
4.2.3 序参量筛选 | 第85-92页 |
4.3 “共生—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模型构建 | 第92-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5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共生—协同”互动分析 | 第96-114页 |
5.1 系统动力学理论适用分析 | 第96-97页 |
5.2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互动模型构建总体思路 | 第97-100页 |
5.2.1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互动模型建模目的 | 第97-98页 |
5.2.2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互动模型建模程序 | 第98-99页 |
5.2.3 煤炭资源区域系统边界分析 | 第99-100页 |
5.3 各共生子系统模型分析 | 第100-111页 |
5.3.1 经济子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100-103页 |
5.3.2 社会子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103-106页 |
5.3.3 资源子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106-109页 |
5.3.4 环境子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109-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6 鄂尔多斯市实证分析 | 第114-150页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14-120页 |
6.1.1 鄂尔多斯市资源概况 | 第114-117页 |
6.1.2 鄂尔多斯市经济概况 | 第117-119页 |
6.1.3 鄂尔多斯市社会概况 | 第119页 |
6.1.4 鄂尔多斯市环境概况 | 第119-120页 |
6.2 鄂尔多斯市互动分析模型校验 | 第120-123页 |
6.3 鄂尔多斯市“共生—协同”发展评价 | 第123-125页 |
6.3.1 鄂尔多斯市系统内部综合发展度评价 | 第123-124页 |
6.3.2 鄂尔多斯市子系统之间“共生—协同”度评价 | 第124-125页 |
6.4 鄂尔多斯市“共生—协同”情景互动分析 | 第125-142页 |
6.4.1 鄂尔多斯市互动分析情景设置 | 第126-137页 |
6.4.2 情景互动分析小结 | 第137-142页 |
6.5 灵敏性分析 | 第142-147页 |
6.5.1 GDP灵敏性分析 | 第143-145页 |
6.5.2 鄂尔多斯总体“共生—协同”状态灵敏性分析 | 第145-147页 |
6.5.3 灵敏性分析总结 | 第14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7-150页 |
7 鄂尔多斯市“共生—协同”发展对策 | 第150-155页 |
7.1 优化煤炭产业链 | 第150-152页 |
7.2 提升水资源承载力 | 第152-153页 |
7.3 提升教育、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 第153页 |
7.4 提升环保能力 | 第153-15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5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5-157页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9-17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