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天文学论文--天体物理学论文--新星和超新星论文

超亮超新星与明亮伽玛暴—超新星的能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超新星的基本知识第15-33页
    1.1 超新星观测简史第15-18页
    1.2 超新星的编号规则第18-19页
    1.3 超新星的光变曲线第19-20页
    1.4 超新星的产生途径第20-22页
    1.5 超新星的分类与前身星第22-25页
    1.6 与伽玛射线暴成协的超新星与千新星第25-28页
    1.7 超新星内涵的演变第28-33页
第二章 超亮超新星及其能源模型第33-55页
    2.1 单能源模型第35-46页
        2.1.1 冷却模型第35-36页
        2.1.2 ~(56)Ni模型第36-39页
        2.1.3 磁星模型第39-43页
        2.1.4 喷射物-星周介质相互作用模型第43-45页
        2.1.5 喷流-喷射物相互作用模型第45-46页
    2.2 双能源模型第46-50页
        2.2.1 冷却+~(56)Ni/磁星/相互作用模型第46-47页
        2.2.2 相互作用+~(56)Ni模型第47-48页
        2.2.3 磁星+~(56)Ni模型第48-50页
    2.3 三能源模型第50-51页
    2.4 讨论第51-55页
        2.4.1 模型的可用性第51页
        2.4.2 超亮超新星与明亮超新星的爆炸机制第51-52页
        2.4.3 超亮超新星的前身星第52页
        2.4.4 超新星超新星-伽玛暴成协第52-53页
        2.4.5 超亮超新星与潮汐瓦解事件第53-55页
第三章 三能源模型及其对超亮超新星iPTF13ehe的应用第55-61页
    3.1 引论第55页
    3.2 早期光变曲线的能源第55-57页
    3.3 晚期光变曲线的分析与拟合第57-59页
    3.4 讨论第59-60页
    3.5 结论第60-61页
第四章 模型化最明亮的与伽玛暴成协的超新星SN 2011kl第61-75页
    4.1 引论第61-63页
    4.2 拟合SN 2011kl的光变曲线第63-69页
        4.2.1 放射性加热(~(56)Ni)模型第63-67页
        4.2.2 磁星模型第67页
        4.2.3 磁星+~(56)Ni模型第67-68页
        4.2.4 磁星+~(56)N+冷却模型第68-69页
        4.2.5 小结第69页
    4.3 讨论第69-72页
        4.3.1 什么决定了超新星与超亮超新星的峰值亮度?第69-70页
        4.3.2 不透明度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关联性第70页
        4.3.3 SN 2011kl的初始动能第70页
        4.3.4 喷射物质量与双星性第70-72页
    4.4 结论第72-75页
第五章 超新星SN 2007D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明亮的贫氢超亮超新星吗?第75-85页
    5.1 引论第75-77页
    5.2 拟合SN 2007D的多波段光变曲线第77-79页
        5.2.1 ~(56)Ni模型第77-79页
        5.2.2 磁星模型第79页
    5.3 讨论第79-82页
        5.3.1 SN 2007D的热光变曲线与温度演化第79页
        5.3.2 SN 2007D的喷射物与可能驱动它的磁星的物理参数第79-82页
    5.4 结论第82-8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107页
简历第107-109页
论文目录第109-113页
致谢第113-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玻璃化保存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及热力耦合效应研究
下一篇:引力波暴/伽玛射线暴的TeV光子和中微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