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矢量光场概述 | 第14-16页 |
1.2 矢量光场的数学描述 | 第16-24页 |
1.2.1 偏振椭圆 | 第16-18页 |
1.2.2 Poincare球 | 第18-19页 |
1.2.3 Stokes参量 | 第19-20页 |
1.2.4 Jones矢量和Jones矩阵 | 第20-23页 |
1.2.5 Stokes参量的测量 | 第23-2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基于4f系统的矢量光场生成系统 | 第30-51页 |
2.1 基于4f系统的矢量光场生成系统 | 第30-32页 |
2.1.1 光路的结构与功能 | 第31-32页 |
2.2 基于4f系统生成的矢量光场 | 第32-41页 |
2.2.1 偏振可控的矢量光场的产生 | 第32-35页 |
2.2.2 偏振、相位可控的矢量光场的产生 | 第35-38页 |
2.2.3 振幅、相位和偏振可控的全矢量光场的产生 | 第38-41页 |
2.3 基于4f系统和纯相位编码的全矢量光场的产生 | 第41-45页 |
2.3.1 光场复振幅的纯相位编码 | 第41-43页 |
2.3.2 基于4f系统和纯相位编码的全矢量光场的实验验证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第三章 矢量光场的聚焦及其应用 | 第51-71页 |
3.1 矢量光场聚焦的数学描述 | 第51-61页 |
3.1.1 Richards-Wolf矢量衍射理论 | 第52-54页 |
3.1.2 透镜对光场偏振态的改变 | 第54-57页 |
3.1.3 Richards-Wolf矢量衍射理论的快速算法 | 第57-61页 |
3.2 矢量光场的聚焦场的应用 | 第61-67页 |
3.2.1 矢量光场的聚焦场在分子成像的应用 | 第61-64页 |
3.2.2 矢量光场的聚焦场在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 | 第64-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四章 三维矢量焦斑阵列 | 第71-93页 |
4.1 生成焦斑阵列的一般方法 | 第71-77页 |
4.1.1 迭代方法生成焦斑阵列 | 第72-73页 |
4.1.2 逆向方法生成焦斑阵列 | 第73-75页 |
4.1.3 光栅和透镜方法生成焦斑阵列 | 第75-77页 |
4.2 伪周期相位调制生成焦斑阵列 | 第77-81页 |
4.3 伪周期编码生成三维矢量焦斑阵列 | 第81-85页 |
4.3.1 伪周期编码生成矢量焦斑阵列的理论基础 | 第81-83页 |
4.3.2 实验系统 | 第83-85页 |
4.4 矢量焦斑阵列的实验验证 | 第85-89页 |
4.4.1 局域线偏焦斑阵列的产生 | 第85-87页 |
4.4.2 复杂偏振焦斑阵列的产生 | 第87-88页 |
4.4.3 三维矢量焦斑阵列的产生 | 第88-89页 |
4.5 总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第五章 三维光学笼子阵列 | 第93-108页 |
5.1 径向和旋向偏振光的紧聚焦场分布 | 第93-98页 |
5.1.1 径向偏振光的紧聚焦场分布 | 第94-96页 |
5.1.2 旋向偏振光的紧聚焦场分布 | 第96-98页 |
5.2 均匀光学笼子 | 第98-100页 |
5.3 可调光学笼子 | 第100-103页 |
5.4 三维光学笼子阵列 | 第103-104页 |
5.5 总结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三维完美全矢量涡旋阵列 | 第108-130页 |
6.1 完美涡旋光束的描述 | 第109-110页 |
6.2 完美涡旋光束的产生方法 | 第110-115页 |
6.2.1 利用锥透镜产生完美涡旋的方法 | 第110-112页 |
6.2.2 贝塞尔函数傅立叶变换方法产生完美涡旋 | 第112-115页 |
6.3 伪周期编码生成完美全矢量涡旋方法 | 第115-119页 |
6.3.1 伪周期编码生成完美全矢量涡旋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115-117页 |
6.3.2 实验装置 | 第117-119页 |
6.4 完美涡旋阵列的实验验证 | 第119-125页 |
6.4.1 完美相位涡旋阵列和完美偏振涡旋阵列的产生 | 第119-121页 |
6.4.2 完美全矢量涡旋阵列的产生 | 第121-122页 |
6.4.3 角动量可控完美涡旋阵列的产生 | 第122-123页 |
6.4.4 三维完美全矢量涡旋阵列的产生 | 第123-125页 |
6.5 总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0-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