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设计论文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38页
    1.1 研究背景第15-20页
        1.1.1 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的地下空间开发第15-17页
        1.1.2 能源危机使绿色建筑受到重视第17-18页
        1.1.3 地下空间的特殊性第18页
        1.1.4 地下空间开发中的“非绿色”问题第18-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31页
        1.2.1 绿色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3页
        1.2.2 地下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27页
        1.2.3 我国绿色地下空间发展历程第27-30页
        1.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32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31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31-32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32-35页
        1.4.1 研究的内容第32-34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34-35页
    1.5 研究框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5-37页
        1.5.1 研究框架第35-36页
        1.5.2 拟解决的问题第36-37页
    1.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2章 绿色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理论研究第38-57页
    2.1 地下公共空间的界定第38-43页
        2.1.1 地下空间的类型第38-40页
        2.1.2 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第40-41页
        2.1.3 地下公共空间的界定第41-43页
    2.2 地下空间形态的演变及组合第43-48页
        2.2.1 地下空间形态的演变第43-44页
        2.2.2 基于空间组合理论构建绿色地下空间第44-48页
    2.3 地下空间立体化设计第48-52页
        2.3.1 立体化设计理论的发展第48-50页
        2.3.2 构建立体化的地下空间第50-52页
    2.4 地下空间内部环境设计第52-56页
        2.4.1 基于需求和感知的建筑环境设计理论第52-54页
        2.4.2 建设舒适的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第54-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建筑设计影响要素分析第57-88页
    3.1 地上绿色建筑设计影响要素概述第57-63页
        3.1.1 地上建筑与场地关系分析第57-59页
        3.1.2 地上建筑对资源消耗分析第59-60页
        3.1.3 地上建筑内部环境分析第60-63页
    3.2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影响要素分析第63-73页
        3.2.1 场地中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影响要素分析第63-65页
        3.2.2 影响地下公共空间资源消耗要素分析第65-69页
        3.2.3 影响地下公共空间内部环境要素分析第69-73页
        3.2.4 地上建筑与地下空间绿色影响要素比较第73页
    3.3 国内外地下空间绿色设计案例研究第73-87页
        3.3.1 地下空间发展历史及开发利用经验第73-79页
        3.3.2 国内绿色地下空间案例研究第79-82页
        3.3.3 国外绿色地下空间案例研究第82-86页
        3.3.4 国内外案例对比分析第86-87页
    3.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4章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第88-146页
    4.1 地下公共空间场地设计方法第88-107页
        4.1.1 地下公共空间对地形的利用第88-90页
        4.1.2 地下公共空间功能整合与立体化开发第90-96页
        4.1.3 地下公共空间出入口设计第96-104页
        4.1.4 历史保护区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度及模式研究第104-107页
    4.2 地下公共空间节能设计方法第107-119页
        4.2.1 地下公共空间的基本形态构成第107-110页
        4.2.2 地下公共空间形态与节能关系定量研究第110-119页
    4.3 地下公共空间内部环境设计方法第119-128页
        4.3.1 地下空间视觉环境的营造第119-123页
        4.3.2 地下空间声环境设计第123-124页
        4.3.3 地下空间热环境设计第124-125页
        4.3.4 不同功能空间的环境设计第125-128页
    4.4 绿色理念下成都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定量研究第128-144页
        4.4.1 研究区域及概况第128-129页
        4.4.2 成都天府广场春熙路片区地下空间室内环境研究第129-140页
        4.4.3 成都地铁春熙路站节能优化研究第140-144页
    4.5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5章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第146-176页
    5.1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被动技术第146-163页
        5.1.1 地下公共空间自然采光技术第146-159页
        5.1.2 地下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第159-163页
    5.2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主动技术第163-165页
        5.2.1 节能照明技术第163-164页
        5.2.2 地源热泵技术第164-165页
    5.3 地下空间设计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第165-167页
        5.3.1 对雨水资源的利用第165-166页
        5.3.2 对太阳能的利用第166-167页
        5.3.3 对地热资源的利用第167页
    5.4 绿色技术在成都地下空间中的应用调研第167-175页
        5.4.1 成都地区概况及选取原因第167页
        5.4.2 成都地下空间发展概况第167-170页
        5.4.3 绿色技术在成都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第170-172页
        5.4.4 成都地下空间绿色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和建议第172-175页
    5.5 本章小结第175-176页
第6章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评价体系构建第176-191页
    6.1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评价原则及方法第176-178页
        6.1.1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评价原则第176-177页
        6.1.2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评价方法第177-178页
    6.2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评价因子筛选第178-182页
        6.2.1 评价因子的提出第178-180页
        6.2.2 评价因子的修正和补充第180-182页
        6.2.3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评价因子确定第182页
    6.3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82-186页
        6.3.1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82-185页
        6.3.2 项目评价分级标准第185-186页
    6.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第186-187页
        6.4.1 受调查人员情况第186页
        6.4.2 权重计算结果第186-187页
    6.5 地下公共空间绿色评价体系应用——以成都天府广场为例第187-190页
        6.5.1 评价项目介绍第187-189页
        6.5.2 评价结果分析第189-190页
    6.6 本章小结第190-19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91-196页
    7.1 结论第191-193页
    7.2 创新点第193-194页
    7.3 展望第194-196页
致谢第196-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9页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第209-210页
附录1第210-213页
附录2第213-215页
附录3第215-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拉剪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单液滴与着火液体相互作用动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