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引言 | 第10页 |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1 爆破地震波传播 | 第11-12页 |
| 1.3.2 爆破振动高程放大效应 | 第12-13页 |
| 1.3.3 微差爆破及最优微差时间 | 第13-14页 |
| 1.3.4 工程爆破模拟实验研究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爆破地震波及爆破地震效应 | 第17-25页 |
| 2.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 | 第17-18页 |
| 2.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与分类 | 第18-20页 |
| 2.2.1 体波 | 第18-19页 |
| 2.2.2 面波 | 第19页 |
| 2.2.3 地震波的反射与折射 | 第19-20页 |
| 2.3 爆破地震波在高程差影响下的传播规律 | 第20-23页 |
| 2.3.1 在边坡上的传播路径 | 第20-22页 |
| 2.3.2 在多层介质中传播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4 爆破地震效应对露天边坡的危害及控制 | 第23-25页 |
| 2.4.1 对边坡的危害 | 第23页 |
| 2.4.2 爆破地震效应的控制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混凝土边坡模型制作及试验 | 第25-47页 |
| 3.1 试验准备 | 第25-33页 |
| 3.1.1 爆破相似理论及模型的制作 | 第25-30页 |
| 3.1.2 爆破器材及测试设备 | 第30-33页 |
| 3.2 试验测试过程 | 第33-35页 |
| 3.2.1 测点的选择及现场布置 | 第33页 |
| 3.2.2 试验方案 | 第33-35页 |
| 3.3 试验测试结果 | 第35-46页 |
| 3.3.1 测试数据及典型波形图 | 第35-39页 |
| 3.3.2 基于小波包的爆破振动信号消噪处理 | 第39-42页 |
| 3.3.3 爆破试验微差间隔时间的识别 | 第42-43页 |
| 3.3.4 质点振速高程放大分析 | 第43-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基于高程放大的爆破振动效应分析及微差时间优选 | 第47-63页 |
| 4.1 质点最大振动速度分析 | 第47-49页 |
| 4.2 放大系数及减振率分析 | 第49-52页 |
| 4.2.1 放大系数 | 第49-51页 |
| 4.2.2 减振率 | 第51-52页 |
| 4.3 爆破振动主振相持时 | 第52-54页 |
| 4.4 基于边际能量谱的能量分析 | 第54-56页 |
| 4.5 爆破振动反应谱特征分析 | 第56-61页 |
| 4.5.1 反应谱曲线及其物理意义 | 第56-58页 |
| 4.5.2 反应谱特征分析 | 第58-6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基于LS-DYNA的微差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第63-72页 |
| 5.1 LS-DYNA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第63-65页 |
| 5.1.1 LS-DYNA概述 | 第63页 |
| 5.1.2 LS-DYNA的理论简介 | 第63-65页 |
| 5.2 边坡台阶数值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定 | 第65-67页 |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 5.2.2 参数设定 | 第66-67页 |
| 5.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7-7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6.1 结论 | 第72页 |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