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紫铜冷轧复合及退火工艺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层状复合材料的固-固制备方法 | 第14-21页 |
1.3.1 爆炸复合法 | 第15-16页 |
1.3.2 轧制复合法 | 第16-19页 |
1.3.3 爆炸-轧制复合法 | 第19-20页 |
1.3.4 挤压法 | 第20页 |
1.3.5 扩散焊接法 | 第20-21页 |
1.3.6 搅拌摩擦焊 | 第21页 |
1.4 铜基层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 | 第21-25页 |
1.4.1 铜-铝复合材料 | 第21-22页 |
1.4.2 铜-钢复合材料 | 第22-23页 |
1.4.3 铜-钛层状复合材料 | 第23页 |
1.4.4 铜-钼-铜层状复合材料 | 第23-24页 |
1.4.5 铜-银层状复合材料 | 第24页 |
1.4.6 铜与铂及铂合金的层状复合材料 | 第24-25页 |
1.4.7 铜-铁-铜层状复合材料 | 第25页 |
1.5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8-38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29-30页 |
2.2 实验流程 | 第30-34页 |
2.2.1 黄铜熔铸 | 第30-31页 |
2.2.2 复合材坯料制备与退火 | 第31-32页 |
2.2.3 轧制复合前复合材坯料的处理 | 第32-33页 |
2.2.4 轧制复合 | 第33页 |
2.2.5 复合板的热处理 | 第33页 |
2.2.6 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检测 | 第33-34页 |
2.3 组织形貌观察 | 第34-35页 |
2.3.1 光学显微组织分析 | 第34页 |
2.3.2 扫描电镜组织与形貌分析 | 第34页 |
2.3.3 EPMA微区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2.4 物理及力学性能测试 | 第35-38页 |
第3章 镍黄铜的制备与退火处理 | 第38-60页 |
3.1 镍黄铜的铸态组织和变形组织 | 第38-40页 |
3.1.1 镍黄铜铸态组织 | 第38页 |
3.1.2 镍黄铜热轧态组织 | 第38-39页 |
3.1.3 镍黄铜冷轧态组织 | 第39-40页 |
3.2 退火对镍黄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40-48页 |
3.2.1 退火对镍黄铜组织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2 退火对镍黄铜性能的影响 | 第42-48页 |
3.3 合金元素对镍黄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48-55页 |
3.3.1 Zn元素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2 Mn元素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3 Ni元素的影响 | 第52-55页 |
3.4 冷轧变形量对镍黄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3.4.1 变形量对冷轧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2 变形量对退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镍黄铜-紫铜的冷轧复合 | 第60-72页 |
4.1 轧制复合实验坯料的选择 | 第60-61页 |
4.2 轧制参数对复合过程的影响 | 第61-65页 |
4.3 压下率对复合界面和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65-68页 |
4.3.1 压下率对复合界面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2 压下率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 二次冷轧对复合界面和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68-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退火对复合界面及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72-84页 |
5.1 退火处理对复合界面的影响 | 第72-79页 |
5.1.1 退火对界面扩散行为的影响 | 第72-77页 |
5.1.2 退火处理对剥离形貌的影响 | 第77-79页 |
5.2 退火处理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79-81页 |
5.2.1 退火温度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5.2.2 退火时间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