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胶原蛋白 | 第13-19页 |
1.1.1 胶原蛋白概述 | 第13-15页 |
1.1.2 胶原的结构 | 第15-16页 |
1.1.3 胶原蛋白的应用 | 第16-17页 |
1.1.4 类人胶原蛋白概述 | 第17-19页 |
1.1.5 展望 | 第19页 |
1.2 类弹性蛋白 | 第19-24页 |
1.2.1 类弹性蛋白概述 | 第19-20页 |
1.2.2 类弹性蛋白的研究及应用 | 第20-24页 |
1.3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24-26页 |
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概述 | 第24页 |
1.3.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应用 | 第24-26页 |
1.3.3 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的测定 | 第26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类人胶原蛋白载体的构建 | 第29-45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2.2.1 菌株及质粒 | 第2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4 溶液配制 | 第31页 |
2.3 亲水性类人胶原蛋白基因片段的设计合成 | 第31页 |
2.4 二倍体类人胶原蛋白载体的构建 | 第31-37页 |
2.4.1 单倍体PUC57-CLP_1质粒提取 | 第32-33页 |
2.4.2 转化 | 第33页 |
2.4.3 提质粒 | 第33页 |
2.4.4 质粒酶切与片段回收 | 第33-35页 |
2.4.5 连接 | 第35-36页 |
2.4.6 Trans 110感受态的制备 | 第36页 |
2.4.7 转化 | 第36页 |
2.4.8 筛选阳性重组子 | 第36-37页 |
2.5 多倍片段重复类人胶原蛋白载体的构建 | 第37-40页 |
2.5.1 提取PUC57-CLP_2质粒 | 第38页 |
2.5.2 酶切 | 第38-39页 |
2.5.3 去磷酸化 | 第39页 |
2.5.4 连接与转化 | 第39页 |
2.5.5 筛选阳性重组子 | 第39-40页 |
2.6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2.6.1 构建二倍体质粒载体 | 第40-41页 |
2.6.2 构建多倍体类人胶原蛋白质粒载体 | 第41-4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表达载体构建与表达 | 第45-6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2.1 菌株及质粒 | 第45页 |
3.2.2 溶液配制 | 第45-46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6-54页 |
3.3.1 克隆载体pUC57-ELP-CLP_1的构建 | 第46-47页 |
3.3.2 克隆载体pUC57-ELP-CLP_3的构建 | 第47-48页 |
3.3.3 表达载体pET-28a-ELP-CLP_1的构建 | 第48-49页 |
3.3.4 表达载体pET28a-ELP-CLP_3的构建 | 第49页 |
3.3.5 表达载体pET28a-SOD-CLP_1-ELP的构建 | 第49-52页 |
3.3.6 表达载体pET28a-SOD-CLP_3-ELP的构建 | 第52页 |
3.3.7 表达 | 第52-5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3.4.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9页 |
3.4.2 表达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结构表征与酶活测定 | 第63-79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4.2.1 菌株及质粒 | 第63页 |
4.2.2 溶液配制 | 第63-64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4-66页 |
4.3.1 蛋白纯化 | 第64-65页 |
4.3.2 蛋白含量的测定(BCA) | 第65页 |
4.3.3 扫描电镜(SEM) | 第65-66页 |
4.3.4 SOD酶活检测 | 第66页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4.4.1 纯化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4.4.2 BCA测蛋白浓度 | 第69-70页 |
4.5 结构表征 | 第70-75页 |
4.5.1 不同温度电镜结果及分析 | 第70-72页 |
4.5.2 不同PH电镜结果及分析 | 第72-74页 |
4.5.3 温度与PH共同影响电镜结果及分析 | 第74-75页 |
4.6 酶活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75-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80页 |
5.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9-90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