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治疗学论文

叶酸受体靶向的多功能壳聚糖纳米载体用于抗肿瘤和成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药物运输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第13-19页
        1.1.1 前言第13-14页
        1.1.2 纳米载体(纳米粒子)的分类和选择第14-15页
        1.1.3 壳聚糖纳米载体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5页
            1.1.3.1 化学-交联法第15页
            1.1.3.2 离子-交联法第15页
        1.1.4 壳聚糖药物载体研究现状第15-16页
        1.1.5 肿瘤靶向运输第16-17页
        1.1.6 基因治疗第17-19页
            1.1.6.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第18-19页
    1.2 荧光探针的研究和实时成像应用第19-21页
        1.2.1 荧光染料第19-20页
        1.2.2 碳材料量子点第20-21页
    1.3 本课题的实验思路第21-22页
第二章 水溶性碳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第22-30页
    2.0 引言第22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1.1 主要试剂第22-23页
        2.1.2 主要溶剂配置第23页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2.1 壳聚糖碳量子点的制备第23-25页
            2.2.1.1 微波加热法制备壳聚糖碳量子点第23-24页
            2.2.1.2 PEG4000表面钝化壳聚糖碳量子合成第24页
            2.2.1.3 功能化碳量子点C-dots的合成第24页
            2.2.1.4 壳聚糖C-QDs与C-Dots的光学性质第24-25页
            2.2.1.5 壳聚糖C-QDs与C-Dots荧光量子产率测量第25页
        2.2.2 碳量子点荧光的溶剂效应第25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5-29页
        2.3.1.1 C-QDs与C-Dots紫外与荧光光谱表征第25-26页
        2.3.1.2 C-Dots光成像与光稳定性检测第26-27页
        2.3.1.3 碳量子点荧光的溶剂效应第27-29页
    2.4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功能化壳聚糖载体的修饰与表征第30-42页
    3.1 实验材料第30-31页
        3.1.1 主要试剂第30页
        3.1.2 主要溶液配置第30页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0-31页
    3.2 实验方法第31-34页
        3.2.1 叶酸活性酯的制备第31页
        3.2.2 叶酸修饰壳聚糖的制备第31-32页
        3.2.3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叶酸壳聚糖的制备第32页
        3.2.4 靶向荧光型FA-CS-FITC(DOX/C-dots)纳米粒子的制备第32页
        3.2.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第32-33页
        3.2.6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第33页
        3.2.7 紫外与荧光分光光度计定性分析第33页
        3.2.8 阿霉素负载效率实验第33-34页
        3.2.9 药物体外释放实验第34页
        3.2.10 稳定性实验第34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41页
        3.3.1 靶向荧光型FA-CS-FITC(DOX/C-dots)纳米粒子形貌第34-37页
        3.3.2 叶酸与异硫氰酸荧光素修饰的壳聚糖表征第37-41页
            3.3.2.1 叶酸、异硫氰酸荧光素修饰的紫外吸收与傅里叶红外光谱第37-38页
            3.3.2.2 叶酸异硫氰酸荧光素共修饰的壳聚糖荧光光谱分析第38-39页
            3.3.2.3 功能化复合粒子载药量和包封率研究和体外释放实验第39-40页
            3.3.2.4 稳定性实验第40-41页
    3.4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叶酸修饰的壳聚糖共载阿霉素和基因联合抗肿瘤及细胞内成像研究第42-58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实验材料第42-44页
        4.2.1 细胞第42页
        4.2.2 主要试剂第42-43页
        4.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3页
        4.2.4 主要溶液配制第43-44页
    4.3 实验方法第44-49页
        4.3.1 VEGF shR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第44-45页
        4.3.2 基因复合物的制备与吸附实验第45页
        4.3.3 HeLa细胞的培养第45-46页
            4.3.3.1 细胞的复苏第45-46页
            4.3.3.2 细胞的传代与接板第46页
            4.3.3.3 细胞的冻存第46页
        4.3.4 FA-CS-FITC与FA-CS-FITC(C-Dots)载体细胞毒性实验第46-47页
        4.3.5 复合粒子的细胞内吞实验第47页
        4.3.6 基因药物复合粒子的抗肿瘤协同治疗检测第47-48页
        4.3.7 基因药物复合粒子的促肿瘤细胞凋亡检测第48页
        4.3.8 VEGF基因表达检测第48页
        4.3.9 复合粒子靶向与竞争抑制实验第48-49页
        4.3.10复合粒子模式成像第49页
    4.4 实验结果第49-57页
        4.4.1 FA-CS-FITC(DOX/C-dots)/VEGF shRNA NPs形貌表征与电位第49-50页
        4.4.2 复合粒子对VEGF shRNA吸附与保护第50-51页
        4.4.3 FA-CS-FITC与FA-CS-FITC(C-Dots)载体细胞毒性检测第51-52页
        4.4.4 复合粒子的内吞情况检测第52页
        4.4.5 复合粒子靶向性与竞争抑制实验第52-55页
        4.4.6 复合粒子协同抗肿瘤研究第55-56页
        4.4.7 复合粒子模式成像图第56-57页
    4.5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otch2在细胞分裂阻滞后命运调控中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甲基转移酶、生物硫醇检测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