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AhR概述 | 第13-18页 |
·AhR的结构定位与激活过程 | 第13-16页 |
·AhR的修饰方式 | 第16-17页 |
·AhR通路与其他通路的交叉 | 第17页 |
·AhR的功能 | 第17-18页 |
·SUMO化概述 | 第18-23页 |
·SUMO在结构上与泛素相关 | 第19-20页 |
·SUMO化机制 | 第20-21页 |
·SUMO的功能 | 第21-23页 |
·SUMO化修饰与信号转导 | 第23页 |
·SUMO与疾病 | 第23页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内源性AhR SUMO化修饰的鉴定 | 第25-33页 |
·引言 | 第2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5-28页 |
·仪器 | 第25-26页 |
·试剂 | 第26-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细胞培养 | 第28页 |
·免疫共沉淀 | 第28页 |
·Western Blotting | 第28-29页 |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浓度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2页 |
·HeLa细胞内AhR的SUMO化修饰情况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3 外源性AhR SUMO化修饰的鉴定 | 第33-46页 |
·引言 | 第3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3-36页 |
·仪器 | 第33页 |
·试剂 | 第33-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PCR构建p3×Flag-CMV-AhR质粒 | 第36-37页 |
·质粒转化 | 第37-38页 |
·以高纯度质粒小提中量试剂盒进行质粒提取 | 第38-39页 |
·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9页 |
·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39页 |
·哺乳动物细胞外源转染 | 第39页 |
·Western Blotting | 第39-40页 |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浓度 | 第4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PCR方法构建的p3×Flag-CMV-AhR质粒可高效表达 | 第40-43页 |
·外源性Flag-AhR可以被SUMO-1修饰 | 第43-44页 |
·SENP1介导了AhR的去SUMO化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4 TCDD对AhR的去SUMO化的影响 | 第46-55页 |
·引言 | 第4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仪器 | 第46页 |
·试剂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细胞培养 | 第46-47页 |
·免疫共沉淀 | 第47页 |
·Western Blotting | 第47页 |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浓度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血清饥饿后TCDD对AhR的SUMO化修饰无影响 | 第47-49页 |
·血清培养后TCDD对AhR SUMO修饰的减弱不依赖于浓度梯度 | 第49-51页 |
·血清的培养有利于维持AhR蛋白的稳定性 | 第51-52页 |
·血清培养后TCDD对AhR SUMO修饰的减弱依赖于时间梯度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5 SUMO化修饰对于AhR在细胞中定位的影响 | 第55-64页 |
·引言 | 第5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5-57页 |
·仪器 | 第55页 |
·试剂 | 第55-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细胞培养 | 第57页 |
·核质分离 | 第57页 |
·免疫共沉淀 | 第57页 |
·Immunoblotting | 第57页 |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浓度 | 第57-58页 |
·免疫荧光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核质分离证实TCDD促使细胞核中AhR的去SUMO化 | 第58-60页 |
·免疫荧光进一步证实TCDD促使细胞核内AhR的去SUMO化 | 第60-61页 |
·TCDD对于AhR在细胞中的分布源于血清刺激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