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植物与真菌的关系 | 第10-12页 |
1.1.1 菌根的分类 | 第10-11页 |
1.1.2 杜鹃花类菌根的生态作用 | 第11-12页 |
1.2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 第12页 |
1.2.1 菌根真菌的解磷作用 | 第12页 |
1.3 蓝莓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1 蓝莓在我国的分布 | 第12-13页 |
1.3.2 蓝莓的营养价值 | 第13页 |
1.3.3 蓝莓引种栽培及繁殖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2 蓝莓菌根的形态学观察 | 第15-2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2.1.1 材料采集 | 第15页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15页 |
2.1.3 实验所用器材 | 第1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5-17页 |
2.2.1 菌根侵染率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2.2.2 侵染率计算方法 | 第16页 |
2.2.3 冰冻切片的制作 | 第16-17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2.3.1 菌根染色压片 | 第17-18页 |
2.3.2 冰冻切片 | 第18-19页 |
2.3.3 菌根侵染率分析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菌根真菌解磷能力的分析 | 第20-2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3.1.1 实验样品 | 第20页 |
3.1.2 实验所用试剂 | 第20页 |
3.1.3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0页 |
3.1.4 液体培养基的配制 | 第20页 |
3.1.5 菌株的液体培养方法 | 第20-21页 |
3.1.6 试剂的配制 | 第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3.2.1 可溶性磷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3.2.2 pH值的测定 | 第22页 |
3.2.3 菌丝体重量的测定 | 第22页 |
3.2.4 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3.3.1 可溶性磷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3.3.2 2株代表菌株可溶性磷的比较 | 第23-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蓝莓菌根真菌的回接技术及其接种效应 | 第27-3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4.1.1 实验样品 | 第27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4.1.4 试剂的配制 | 第27-28页 |
4.1.5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4.2.1 组培苗的生根培养以及真菌的共培养 | 第28-29页 |
4.2.2 菌根侵染率检测 | 第29页 |
4.2.3 蓝莓叶片氮、磷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4.2.4 蓝莓叶片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 第30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4.3.1 组培苗的生根培养与真菌的共培养 | 第30-31页 |
4.3.2 菌根侵染率检测 | 第31-32页 |
4.3.3 蓝莓叶片氮、磷含量的比较 | 第32-34页 |
4.3.4 蓝莓叶片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比较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菌根真菌的定殖特点分析 | 第36-45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5.1.1 样品的处理 | 第36页 |
5.1.2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5.1.4 试剂的配制 | 第36-3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5.2.1 土壤DNA的提取 | 第38页 |
5.2.2 土壤DNA的纯化 | 第38-39页 |
5.2.3 土壤DNA的PCR扩增 | 第39-40页 |
5.2.4 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40-41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5.3.1 土壤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5.3.2 土壤DNA的纯化 | 第42页 |
5.3.3 土壤DNA的PCR扩增 | 第42-43页 |
5.3.4 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43-4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