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荷载作用下风积沙高路堤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模型材料物理力学特性 | 第14-24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风积沙的基本特性 | 第14-17页 |
2.3 风积沙动三轴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17-19页 |
2.4 风积沙的本构模型 | 第19-23页 |
2.4.1 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特性 | 第19-20页 |
2.4.2 土体的动本构力学模型 | 第20-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风积沙高路堤振动台模型试验 | 第24-49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试验设备 | 第24-28页 |
3.2.1 振动台特性参数及性能 | 第24页 |
3.2.2 数据采集系统的选择 | 第24-25页 |
3.2.3 模型箱设计及制作 | 第25-28页 |
3.3 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相似率及相似常数 | 第28-37页 |
3.3.1 路堤模型一般相似关系 | 第28-33页 |
3.3.2 路堤振动台模型的相似律 | 第33-36页 |
3.3.3 振动台模型相似常数 | 第36-37页 |
3.4 路堤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 第37-43页 |
3.4.1 模型材料的配制 | 第37-39页 |
3.4.2 路堤模型的设计及传感器的布设 | 第39-41页 |
3.4.3 路堤模型的制作及传感器的安装 | 第41-43页 |
3.5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及其加载制度 | 第43-46页 |
3.6 试验前调试 | 第46-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73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模型边界效应分析 | 第49-52页 |
4.2.1 摩擦边界效应 | 第50页 |
4.2.2 柔性边界效应 | 第50-52页 |
4.2.3 滑动边界效应 | 第52页 |
4.3 模型箱与模型的自振频率分析 | 第52-55页 |
4.3.1 模型箱自振频率分析 | 第52-53页 |
4.3.2 模型自振频率分析 | 第53-55页 |
4.3.3 自振频率对比分析 | 第55页 |
4.4 路堤模型的加速度反应 | 第55-66页 |
4.4.1 加速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62页 |
4.4.2 影响加速度反应的因素 | 第62-65页 |
4.4.3 路堤模型不同测点地震波的差异分析 | 第65-66页 |
4.5 路堤模型的位移反应 | 第66-71页 |
4.5.1 位移数据的处理与结果 | 第67-68页 |
4.5.2 影响位移反应的因素分析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模型破坏形态及其抗震性能分析 | 第73-89页 |
5.1 引言 | 第73页 |
5.2 路堤模型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73-82页 |
5.2.1 破坏过程描述 | 第73-82页 |
5.2.2 破坏形态总结 | 第82页 |
5.3 三组路堤模型破坏规律分析 | 第82-87页 |
5.3.1 三组路堤模型破坏普遍规律 | 第82-83页 |
5.3.2 三组路堤模型破坏规律差异性分析 | 第83-86页 |
5.3.3 试验结果的局限性分析 | 第86-87页 |
5.4 影响路堤模型破坏形态的因素 | 第87-88页 |
5.4.1 坡率 | 第87页 |
5.4.2 地震波类型 | 第87-88页 |
5.4.3 加速度幅值 | 第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89-91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2 建议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