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基础隔震加消能减震框剪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由来第14-17页
        1.2.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经历第14-16页
        1.2.2 结构抗震设计的延展第16-17页
        1.2.3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第17页
    1.3 隔震技术的论述第17-19页
        1.3.1 隔震技术的定义第17页
        1.3.2 国外及国内研究第17-19页
    1.4 消能减震技术的论述第19-20页
        1.4.1 消能减震技术的定义第19页
        1.4.2 国外及国内研究第19-20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及方法第20-23页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20-22页
        1.5.2 研究的方法第22-23页
第2章 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及动力方程建立与求解第23-39页
    2.1 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的研究第23-31页
        2.1.1 隔震装置的分类第23-24页
        2.1.2 橡胶支座的构成第24-25页
        2.1.3 橡胶支座的性能指标概述第25-30页
        2.1.4 橡胶支座恢复力模型的简述第30-31页
    2.2 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及动力方程的建立第31-36页
        2.2.1 单质点结构的分析模型第31页
        2.2.2 单质点结构的加速度分析第31-32页
        2.2.3 单质点结构的位移分析第32-33页
        2.2.4 多质点平动体系结构的分析模型第33-34页
        2.2.5 多质点平动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第34-36页
    2.3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方法第36-38页
        2.3.1 时程分析法的求解过程及一般步骤第36-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消能减震结构模型及动力方程建立与求解第39-54页
    3.1 消能减震结构的作用机理及分类第39-41页
        3.1.1 消能减震结构的作用机理第39-40页
        3.1.2 消能减震装置的分类第40-41页
    3.2 粘滞阻尼器的分类、构成及理论模型概述第41-46页
        3.2.1 粘滞阻尼器的分类及内部构成第41-43页
        3.2.2 粘滞阻尼器的线性化等效理论第43-44页
        3.2.3 粘滞阻尼器恢复力模型的简述第44-46页
    3.3 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第46-53页
        3.3.1 结构的简化计算模型第46-47页
        3.3.2 结构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第47-48页
        3.3.3 快速非线性分析法的求解过程及一般步骤第48-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特征值分析第54-63页
    4.1 结构概况第54-57页
    4.2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第57-59页
        4.2.1 MIDASGEN简介第57页
        4.2.2 有限元模型概况第57-58页
        4.2.3 基本假定与边界条件第58页
        4.2.4 有限元模型第58-59页
    4.3 特征值分析第59-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施加不同减震措施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第63-93页
    5.1 未施加减震措施动力时程分析第63-69页
        5.1.1 层间位移第63-66页
        5.1.2 层剪力与倾覆弯矩第66-69页
    5.2 耗能构件减震措施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69-76页
        5.2.1 层间位移第71-73页
        5.2.2 层剪力与倾覆弯矩第73-76页
    5.3 基础隔震措施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76-83页
        5.3.1 层间位移第78-80页
        5.3.2 层剪力与倾覆弯矩第80-83页
    5.4 混合减震措施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83-88页
        5.4.1 层间位移第83-86页
        5.4.2 层剪力与倾覆弯矩第86-88页
    5.5 减震效果对比与评价第88-92页
        5.5.1 层间位移角对比第88-89页
        5.5.2 层位移对比第89-90页
        5.5.3 顶层节点位移时程对比第90-91页
        5.5.4 顶层节点加速度时程对比第91-92页
    5.6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2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致谢第98-99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色街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例研究--以宁波慈城新城为例
下一篇:粉煤灰堆场景观再生设计研究--以山西省永济市伍姓湖粉煤灰堆场景观改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