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应用层间隔震技术加层改造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7-23页
    1.1 建筑结构隔震的发展第8-12页
    1.2“加层减震”相关概念第12-17页
        1.2.1 既有建筑加层中的“加层减震”第12-14页
        1.2.2 减震控制与TMD(Tuned Mass Damper)第14-16页
        1.2.3 层间隔震第16-17页
    1.3“加层减震”研究现状与工程实例第17-21页
        1.3.1“加层减震”相关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2“加层减震”工程实例第20-21页
        1.3.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1页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5 本研究主要内容第22-23页
2 计算模型与原理第23-43页
    2.1 计算软件第23页
    2.2 计算模型概况第23-25页
    2.3 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建立第25-31页
        2.3.1 结构材料定义第25-27页
        2.3.2 结构构件定义第27-28页
        2.3.3 结构截面定义第28-29页
        2.3.4 塑性铰定义第29-31页
    2.4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模型建立第31-34页
        2.4.1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力学特性第31-32页
        2.4.2 橡胶隔震支座定义第32-34页
    2.5 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的选取第34-40页
    2.6 加速度时程分析方法第40页
    2.7 本章小结第40-43页
3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3-83页
    3.1 3+1 层模型计算结果第43-54页
        3.1.1 位移计算结果第43-46页
        3.1.2 塑性铰开展结果第46-48页
        3.1.3 绝对加速度响应第48-51页
        3.1.4 楼层剪力计算结果第51-54页
    3.2 3+2 层模型计算结果第54-66页
        3.2.1 层间相对位移计算结果第54-58页
        3.2.2 塑性铰开展结果第58-59页
        3.2.3 绝对加速度响应第59-62页
        3.2.4 楼层剪力计算结果第62-66页
    3.3 3+3 层模型计算结果第66-78页
        3.3.1 层间相对位移计算结果第66-70页
        3.3.2 塑性铰开展结果第70-71页
        3.3.3 绝对加速度响应第71-75页
        3.3.4 楼层剪力计算结果第75-78页
    3.4“加层减震”结构地震响应规律第78-80页
        3.4.1 隔震支座型号的影响第78-79页
        3.4.2 加层层数的影响第79-80页
    3.5 计算“加层减震”结构选波方式第80-81页
    3.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4 隔震支座参数设定及选用建议第83-97页
    4.1 隔震支座参数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第83-91页
        4.1.1 隔震支座屈服力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第83-88页
        4.1.2 隔震支座水平刚度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第88-91页
    4.2 隔震支座验算第91-95页
        4.2.1 隔震支座轴向受压承载力验算第92-93页
        4.2.2 隔震支座剪切变形验算第93-95页
    4.3 隔震支座参数设定第95-96页
        4.3.1 隔震支座水平刚度第95页
        4.3.2 隔震支座参数设定建议第95-96页
    4.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5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5.1 研究结论第97页
    5.2 研究展望第97-99页
致谢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左西孟旦治疗重度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估
下一篇:新的Vif结合CBFβ及降解APOBEC3的重要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