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8页 |
第2章 信用证软条款基本理论 | 第8-20页 |
2.1 信用证软条款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8-11页 |
2.1.1 信用证软条款的概念 | 第8-10页 |
2.1.2 信用证软条款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0-11页 |
2.2 信用证软条款的危害及其产生原因 | 第11-13页 |
2.3 信用证软条款的分类及其识别标准 | 第13-20页 |
2.3.1 信用证软条款的分类 | 第13-18页 |
2.3.2 信用证软条款的识别标准 | 第18-20页 |
第3章 信用证软条款的法律性质及其效力 | 第20-29页 |
3.1 信用证软条款的法律性质 | 第20-23页 |
3.1.1 关于信用证软条款法律性质的各方之争 | 第20-21页 |
3.1.2 关于信用证软条款法律性质的我国学者观点 | 第21-22页 |
3.1.3 关于信用证软条款法律性质之我见 | 第22-23页 |
3.2 信用证软条款的效力 | 第23-29页 |
3.2.1 各国对信用证软条款效力的认定 | 第23-24页 |
3.2.2 国际商会对信用证软条款效力的认定 | 第24-26页 |
3.2.3 我国对信用证软条款效力的认定 | 第26-27页 |
3.2.4 信用证软条款效力之我见 | 第27-29页 |
第4章 信用证软条款的救济及其风险防范 | 第29-44页 |
4.1 信用证软条款的救济 | 第29-38页 |
4.1.1 非欺诈性信用证软条款的救济 | 第29-31页 |
4.1.2 欺诈性信用证软条款的救济 | 第31-38页 |
4.2 信用证软条款的风险防范 | 第38-44页 |
4.2.1 选择资信状况良好的贸易伙伴 | 第38-39页 |
4.2.2 充分适用有效的识别标准和方法 | 第39-41页 |
4.2.3 明确并公平对待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相关权利与义务 | 第41-42页 |
4.2.4 谨慎订立合同条款 | 第42页 |
4.2.5 重视审证过程 | 第42-43页 |
4.2.6 了解熟悉国际惯例 | 第43-44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