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溪潭链系统原位水质净化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1 城市河流现状 | 第8-9页 |
1.1.2 重庆城区次级河流现状 | 第9-11页 |
1.2 河流水质原位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河流物理净化技术 | 第12-14页 |
1.2.2 河流化学净化技术 | 第14-15页 |
1.2.3 河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 第15-18页 |
1.2.4 各类技术比较分析 | 第18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1.3.0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基质吸附除磷效能研究 | 第20-4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初始浓度对基质吸附的影响试验 | 第21页 |
2.2.2 温度对基质吸附的影响试验 | 第21页 |
2.2.3 pH对基质吸附的影响试验 | 第21页 |
2.2.4 吸附等温试验 | 第21-22页 |
2.2.5 吸附时间对基质吸附的影响试验 | 第22页 |
2.2.6 粒径和用量对高炉渣吸附的影响 | 第22页 |
2.3 试验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22页 |
2.4 基质吸附除磷效能结果与分析 | 第22-39页 |
2.4.1 初始磷浓度对不同基质除磷的影响 | 第22-25页 |
2.4.2 温度对不同基质除磷的影响 | 第25-29页 |
2.4.3 pH对不同基质除磷的影响 | 第29-31页 |
2.4.4 吸附时间对不同基质除磷的影响 | 第31-34页 |
2.4.5 不同基质的吸附等温实验 | 第34-37页 |
2.4.6 粒径和用量对高炉渣吸附除磷的影响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3 伏牛溪潭链系统示范工程构建研究 | 第42-52页 |
3.1 伏牛溪概况 | 第42-43页 |
3.2 工程建设场地概况及调查 | 第43-45页 |
3.2.1 地形与土壤 | 第44页 |
3.2.2 植被景观 | 第44页 |
3.2.3 水环境 | 第44-45页 |
3.3 潭链系统的构建 | 第45-50页 |
3.3.1 潭链系统的提出 | 第45-46页 |
3.3.2 潭链系统的构建 | 第46-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潭链系统水质净化效能研究 | 第52-70页 |
4.1 监测项目及方法 | 第52页 |
4.2 试验水质、流量和水温 | 第52-53页 |
4.3 潭链系统生物膜的生长 | 第53-55页 |
4.4 潭链系统净化水质效能与分析 | 第55-62页 |
4.4.1 潭链系统对CODmn的去除效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4.4.2 潭链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4.4.3 潭链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4.4.4 潭链系统对总磷的去除效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4.4.5 潭链系统对水中溶解氧的强化效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4.5 潭链系统水质净化效果沿程分析 | 第62-67页 |
4.5.1 溶解氧沿程变化 | 第62-63页 |
4.5.2 COD沿程变化 | 第63-65页 |
4.5.3 氨氮的沿程变化 | 第65-66页 |
4.5.4 总氮的沿程变化 | 第66-67页 |
4.5.5 总磷的沿程变化 | 第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建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