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4页 |
1.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计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热电联合系统调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冷热电多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优化调度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模型 | 第16-25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工作原理与特点 | 第16-21页 |
2.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类型 | 第16-18页 |
2.2.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工作原理 | 第18-21页 |
2.2.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优点 | 第21页 |
2.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3.1 热电模型 | 第21-22页 |
2.3.2 冷热电模型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计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热电联合系统优化调度 | 第25-49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煤改气”方案 | 第25-26页 |
3.3 火电机组耗量特性 | 第26-30页 |
3.3.1 纯凝火电机组耗量特性 | 第27-28页 |
3.3.2 单抽热电机组耗量特性 | 第28-30页 |
3.4 电锅炉启停控制策略 | 第30-32页 |
3.4.1 二级热网电锅炉分布式日调峰方案 | 第30-31页 |
3.4.2 电锅炉启停控制方式 | 第31-32页 |
3.5 含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热电优化调度模型 | 第32-36页 |
3.5.1 目标函数 | 第32-33页 |
3.5.2 约束条件 | 第33-36页 |
3.5.3 弃风率计算 | 第36页 |
3.6 调度模型求解方法 | 第36-41页 |
3.6.1 粒子群算法 | 第37-38页 |
3.6.2 改进粒子群算法思路 | 第38-40页 |
3.6.3 改进粒子群算法流程 | 第40-41页 |
3.7 算例分析 | 第41-48页 |
3.7.1 原始数据 | 第41-42页 |
3.7.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2-48页 |
3.7.3 风电渗透率与系统弃风率的关系 | 第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冷热电多能源系统联合调度 | 第49-62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多能源系统的耦合能量流分析 | 第49-50页 |
4.3 多能源系统耦合元件的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4.3.1 吸收式制冷机 | 第51页 |
4.3.2 电转气装置 | 第51页 |
4.4 冷热电多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 第51-54页 |
4.4.1 目标函数 | 第52页 |
4.4.2 约束条件 | 第52-54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54-61页 |
4.5.1 原始数据 | 第54页 |
4.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4-60页 |
4.5.3 热、冷负荷大小对系统总燃料成本与弃风率影响分析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1 原始数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