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生物质木炭的概述 | 第10-12页 |
1.2.1 组成和结构 | 第10-11页 |
1.2.2 木炭的制备 | 第11-12页 |
1.3 生物质碳材料氧化的概述 | 第12页 |
1.3.1 气体氧化 | 第12页 |
1.3.2 液体氧化 | 第12页 |
1.4 影响氧化的因素 | 第12-13页 |
1.4.1 原料炭种类对氧化的影响 | 第12-13页 |
1.4.2 氧化剂浓度对氧化的影响 | 第13页 |
1.4.3 氧化温度对氧化的影响 | 第13页 |
1.4.4 氧化时间对氧化的影响 | 第13页 |
1.5 碳量子点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5.1 碳量子点概念 | 第13-14页 |
1.5.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第14-17页 |
1.5.2.1 酸回流氧化法 | 第14页 |
1.5.2.2 激光刻蚀法 | 第14-15页 |
1.5.2.3 电化学法 | 第15页 |
1.5.2.4 燃烧法 | 第15-16页 |
1.5.2.5 支持体法 | 第16页 |
1.5.2.6 微波法 | 第16-17页 |
1.5.3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17页 |
1.5.3.1 紫外-可见吸收 | 第17页 |
1.5.3.2 荧光性质 | 第17页 |
1.5.4 碳量子点的尺寸控制 | 第17页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7-19页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HNO_3氧化木质素基炭和纤维素基炭的氧化特性的研究 | 第19-2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2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19页 |
2.2.2 实验装置、仪器与设备 | 第19-21页 |
2.2.3 纤维素基炭和木质素基炭的制备 | 第21页 |
2.2.4 HNO_3氧化纤维素基炭和木质素基炭 | 第21页 |
2.2.5 改性后纤维素基炭和木质素基炭的表征 | 第21-22页 |
2.2.5.1 Boehm滴定法 | 第21-22页 |
2.2.5.2 比表面积和孔容 | 第22页 |
2.2.5.3 挥发份的测量 | 第22页 |
2.2.5.4 元素分析 | 第22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2-27页 |
2.3.1 木炭得率分析 | 第22-23页 |
2.3.2 HNO_3改性前后质量增量的分析 | 第23页 |
2.3.3 纤维素基炭及其氧化后的炭的氧元素含量分析 | 第23-24页 |
2.3.4 挥发份测定结果的分析 | 第24-25页 |
2.3.5 纤维素基炭和木质素基炭氧化前后的Boehm滴定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2.3.6 纤维素基炭及其氧化后的炭孔隙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HNO3氧化调控木炭孔隙结构 | 第28-36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28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3.2.3 木炭的制备 | 第28页 |
3.2.4 木炭的HNO_3循环氧化处理 | 第28-29页 |
3.2.5 热处理 | 第29页 |
3.2.6 循环氧化处理 | 第29页 |
3.2.7 木炭的表征 | 第29页 |
3.2.7.1 碘吸附值 | 第29页 |
3.2.7.2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 | 第29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9-34页 |
3.3.1 木炭HNO_3氧化处理后,木炭质量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3.3.2 木炭HNO_3循环氧化处理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30-34页 |
3.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HNO_3氧化调控炭颗粒大小 | 第36-43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36页 |
4.2.2 实验装置、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4.2.3 不同炭化设备制备纤维素基炭 | 第36-37页 |
4.2.4 HNO_3氧化法调控TCC400炭颗粒粒径 | 第37页 |
4.2.5 HNO3_氧化法调控RCC400炭颗粒粒径 | 第37页 |
4.2.5.1 改变氧化剂浓度调控RCC400炭颗粒粒径 | 第37页 |
4.2.5.2 改变氧化时间调控RCC400炭颗粒粒径 | 第37页 |
4.2.5.3 改变Q值调控RCC400炭颗粒粒径 | 第37页 |
4.2.6 炭样的表征 | 第37-38页 |
4.2.6.1 不同炭样的粒径分析 | 第37页 |
4.2.6.2 挥发分测定 | 第37-38页 |
4.2.6.3 元素分析 | 第38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8-42页 |
4.3.1 TCC和RCC的挥发分含量和元素分析 | 第38-39页 |
4.3.2 HNO_3氧化TCC400后炭颗粒粒径大小的变化 | 第39-41页 |
4.3.3 HNO_3氧化RCC400后炭颗粒粒径大小的变化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HNO_3氧化的方法制备碳量子点的初步探究 | 第43-51页 |
5.1 引言 | 第4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5.2.1 原料与试剂 | 第43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5.2.3 原料炭的制备 | 第44页 |
5.2.4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44页 |
5.2.5 碳量子点的钝化处理研究 | 第44-45页 |
5.2.5.1 钝化时间对碳点溶液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4页 |
5.2.5.2 钝化温度对碳点溶液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5.2.6 碳量子点的表征 | 第45页 |
5.2.6.1 TEM | 第45页 |
5.2.6.2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45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5-50页 |
5.3.1 TEM分析 | 第45-48页 |
5.3.1.1 TCC40014 的TEM分析 | 第45-46页 |
5.3.1.2 TCC40034 的TEM分析 | 第46-47页 |
5.3.1.3 TCC400104 的TEM分析 | 第47-48页 |
5.3.2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8-50页 |
5.3.2.1 氧化剂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2.2 钝化时间对碳点溶液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2.3 钝化温度对碳点溶液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0页 |
5.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