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的思路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页 |
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2.3 心理学基础理论 | 第13页 |
2.3.1 戴维-麦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 第13页 |
2.3.2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 第13页 |
2.4 教育学基础理论 | 第13-14页 |
2.4.1 激励理论 | 第13页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2.5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特征 | 第14-16页 |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3.1 非智力因素概念界定 | 第16页 |
3.2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 第16-17页 |
3.3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第17-18页 |
3.4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 第18-20页 |
第四章 高中生非智力水平测试卷的设计与调查 | 第20-24页 |
4.1 问卷说明 | 第20-21页 |
4.1.1 问卷的设计及原则 | 第20页 |
4.1.2 问卷调查内容 | 第20-21页 |
4.2 数据收集与编码 | 第21-22页 |
4.2.1 数据收集 | 第21页 |
4.2.2 被试信息编码 | 第21-22页 |
4.2.3 测试问卷答案的编码及其评分标准 | 第22页 |
4.3 调查的目的 | 第22-23页 |
4.4 调查的地点和时间 | 第23页 |
4.5 调查过程 | 第23-24页 |
第五章 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测评结果分析 | 第24-40页 |
5.1 描述性分析 | 第24-34页 |
5.1.1 男女高中生非智力水平的分析 | 第24-26页 |
5.1.2 “奥赛班”与“普通班”中的高中生非智力水平的分析 | 第26-29页 |
5.1.3 “奥赛班”与“普通班”中男生非智力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 第29-32页 |
5.1.4 “奥赛班”与“普通班”中女生非智力水平的分析 | 第32-34页 |
5.2 差异性分析 | 第34-37页 |
5.2.1 高中生中女生非智力水平高于男生的差异性分析 | 第35页 |
5.2.2 “奥赛班”比“普通班”学生非智力水平高的差异性分析 | 第35-36页 |
5.2.3 “奥赛班”比“普通班”男生非智力水平高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页 |
5.2.4 “奥赛班”比“普通班”女生非智力水平高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37页 |
5.3 导致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第六章 培养学生非智力水平的教学策略分析 | 第40-48页 |
6.1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机案例分析 | 第40-41页 |
6.2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案例分析 | 第41-42页 |
6.3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案例分析 | 第42-43页 |
6.4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意志案例分析 | 第43-44页 |
6.5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性格案例分析 | 第44-4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8-52页 |
7.1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7.1.1 结论 | 第48-49页 |
7.1.2 展望 | 第49页 |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49-52页 |
7.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9页 |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