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 第11页 |
1.1.2 建筑产业碳排放与减排能力 | 第11-12页 |
1.1.3 皖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 | 第12-13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关于建筑的碳排放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于LCA的建筑二氧化碳排放分析框架 | 第20-30页 |
2.1 评价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第20-22页 |
2.1.1 评价目标 | 第20-21页 |
2.1.2 研究范围及系统边界 | 第21-22页 |
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22-26页 |
2.2.1 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模型 | 第22-26页 |
2.2.2 核算方法 | 第26页 |
2.3 数据的确认与收集 | 第26-29页 |
2.3.1 数据收集的准备 | 第26-27页 |
2.3.2 数据的收集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皖南民居建筑与结构设计 | 第30-65页 |
3.1 皖南新民居建筑设计案例 | 第30-34页 |
3.2 砌体结构方案 | 第34-42页 |
3.2.1 结构特征 | 第35-38页 |
3.2.2 结构构件规格 | 第38-41页 |
3.2.3 围护结构选型 | 第41-42页 |
3.3 混凝土框架结构方案 | 第42-48页 |
3.3.1 结构特征 | 第43-46页 |
3.3.2 结构构件规格 | 第46-48页 |
3.3.3 围护结构选型 | 第48页 |
3.4 纯钢框架结构方案 | 第48-54页 |
3.4.1 结构特征 | 第49-52页 |
3.4.2 结构材料规格 | 第52-54页 |
3.4.3 围护结构选型 | 第54页 |
3.5 木结构方案 | 第54-63页 |
3.5.1 轻型木结构方案 | 第55-58页 |
3.5.2 木梁木柱结构方案 | 第58-62页 |
3.5.3 围护结构选型 | 第62-63页 |
3.6 不同结构体系民居的清单总结 | 第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民居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分析 | 第65-81页 |
4.1 民居建材和产品生产阶段 | 第65-67页 |
4.1.1 建材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数据来源 | 第65页 |
4.1.2 二氧化碳排放量清单分析 | 第65-67页 |
4.2 民居建材与产品运输阶段 | 第67-69页 |
4.2.1 建材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数值来源 | 第67-68页 |
4.2.2 二氧化碳排放量清单分析 | 第68-69页 |
4.3 民居施工与拆除阶段 | 第69-70页 |
4.4 民居的运行使用阶段 | 第70-76页 |
4.4.1 冷热负荷计算 | 第71-75页 |
4.4.2 二氧化碳排放量清单分析 | 第75-76页 |
4.5 民居建材的回收阶段 | 第76-78页 |
4.6 民居的全生命周期 | 第78-8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民居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97页 |
5.1 电炉钢的比例水平优化 | 第81-82页 |
5.2 建材的生产工艺水平优化 | 第82-86页 |
5.2.1 钢材的生产工艺水平优化 | 第83-84页 |
5.2.2 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水平的优化 | 第84-85页 |
5.2.3 钢材与混凝土生产的工艺水平同时优化 | 第85-86页 |
5.3 高强结构材料的比例水平优化 | 第86-88页 |
5.3.1 对建筑材料生产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2 对建筑材料运输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 第87-88页 |
5.4 电力的平均排放水平优化 | 第88-90页 |
5.5 建材的回收水平优化 | 第90-91页 |
5.6 民居的寿命水平优化 | 第91-93页 |
5.6.1 对民居运营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 第91-92页 |
5.6.2 对民居非运行阶段的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 第92-93页 |
5.7 影响因素的排序问题 | 第93-9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