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雷达遥感基本原理及极化分解理论 | 第17-25页 |
2.1 雷达方程及后向散射系数 | 第17-18页 |
2.2 雷达系统基本参数 | 第18-20页 |
2.2.1 雷达波长与频率 | 第18页 |
2.2.2 极化方式 | 第18-19页 |
2.2.3 入射角 | 第19-20页 |
2.3 雷达图像特征 | 第20-21页 |
2.3.1 空间特征 | 第20页 |
2.3.2 辐射特征 | 第20-21页 |
2.4 极化SAR(PolSAR) | 第21页 |
2.4.1 极化SAR概述 | 第21页 |
2.4.2 目标散射类型 | 第21页 |
2.5 极化SAR目标分解理论 | 第21-24页 |
2.5.1 相干目标极化分解 | 第22页 |
2.5.2 非相干目标极化分解 | 第22-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地表微波散射特性研究 | 第25-42页 |
3.1 地表参数及其地面实测方法 | 第25-29页 |
3.1.1 土壤含水量 | 第25-26页 |
3.1.2 土壤介电常数与Dobson模型 | 第26-27页 |
3.1.3 地表粗糙度参数 | 第27-29页 |
3.1.4 地表粗糙度参数的测量 | 第29页 |
3.2 土壤表面微波散射模型 | 第29-36页 |
3.2.1 理论散射模型 | 第30-33页 |
3.2.2 经验、半经验模型 | 第33-36页 |
3.3 AIEM模型地表后向散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3.3.1 雷达频率对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土壤含水量对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 | 第38页 |
3.3.3 地表均方根高度对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表面相关长度对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5 自相关函数对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基于Radarsat-2全极化数据的地表参数反演 | 第42-53页 |
4.1 研究区及实验数据 | 第42-44页 |
4.1.1 研究区 | 第42页 |
4.1.2 实验数据 | 第42-44页 |
4.2 地表参数反演方法 | 第44-52页 |
4.2.1 散射模型 | 第44页 |
4.2.2 参数反演方法 | 第44-50页 |
4.2.3 模型验证 | 第50-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高分三号土壤含水量相关性研究 | 第53-72页 |
5.1 研究区及实验数据 | 第53-60页 |
5.1.1 研究区 | 第53-54页 |
5.1.2 实验数据 | 第54-60页 |
5.2 地表粗糙度测量方式的改进 | 第60-68页 |
5.2.1 现有针板法原理与缺陷 | 第60-62页 |
5.2.2 近景摄影测量法可行性试验 | 第62-63页 |
5.2.3 近景摄影测量法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5.2.4 近景摄影测量法小结 | 第67-68页 |
5.3 高分三号数据反演土壤含水量可行性分析 | 第68-71页 |
5.3.1 多源SAR后向散射系数一致性分析 | 第68-70页 |
5.3.2 后向散射系数与含水量的相关性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