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初探 | 第10-20页 |
1.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0页 |
1.3.2 研究对象的历史 | 第10-12页 |
1.3.3 研究对象的具体概述 | 第12-20页 |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20-25页 |
1.4.1 对道教及道教文化的研究 | 第20-22页 |
1.4.2 对道教宫观的研究 | 第22-23页 |
1.4.3 对道教宫观园林的研究 | 第23页 |
1.4.4 对道教宫观空间布局形态的研究 | 第23-25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5-26页 |
1.6 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 | 第29-41页 |
2.1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发展演变 | 第29-33页 |
2.1.1 巍宝山道教建筑的发展 | 第29-31页 |
2.1.3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宗教特色 | 第31-33页 |
2.2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选址 | 第33-37页 |
2.2.1 道教的理想仙境影响 | 第33页 |
2.2.2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选址原则 | 第33-35页 |
2.2.3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选址类型 | 第35-37页 |
2.3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空间布局的因素 | 第37-39页 |
2.3.1 道教思想对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2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对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3 道教神仙序列对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影响 | 第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空间布局 | 第41-57页 |
3.1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空间构成 | 第41-44页 |
3.1.1 功能构成 | 第41-42页 |
3.1.2 结构构成 | 第42-44页 |
3.2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空间布局的结构章法 | 第44-52页 |
3.3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空间布局特征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导引空间 | 第57-73页 |
4.1 导引空间和其它空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4.2 导引空间的功能 | 第58-60页 |
4.3 导引空间的结构章法——“起”、“承”、“转” | 第60-65页 |
4.3.1 “起” | 第60-61页 |
4.3.2 “承” | 第61-63页 |
4.3.3 “转” | 第63-65页 |
4.4 导引空间的终结——“合” | 第65-66页 |
4.5 巍宝山道教建筑导引空间的特征 | 第66-71页 |
4.5.1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导引空间的限定 | 第66-68页 |
4.5.2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导引空间的特点 | 第68页 |
4.5.3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导引空间的艺术特色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的膜拜空间 | 第73-113页 |
5.1 膜拜空间和其它空间的关系 | 第73页 |
5.2 膜拜空间的功能 | 第73-75页 |
5.3 膜拜空间的结构章法——起承转合 | 第75-101页 |
5.3.1 起 | 第76-87页 |
5.3.2 承 | 第87-95页 |
5.3.3 转 | 第95-99页 |
5.3.4 合 | 第99-101页 |
5.4 膜拜空间布局的序列处理 | 第101-110页 |
5.4.1 空间组织的秩序原则 | 第101-107页 |
5.4.2 空间序列的发展及转换 | 第107-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3-117页 |
6.1 研究内容的总结 | 第113-115页 |
6.2 研究内容的启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1-123页 |
附录B:图片索引 | 第123-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