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研究 | 第11-13页 |
1.2.2 混凝土的毛细吸水性能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煤矸石混凝土的水分传输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1.2.4 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水分传输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7页 |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混凝土冻融破坏及毛细吸水理论研究 | 第19-27页 |
2.1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理论 | 第19-21页 |
2.1.1 冻融破坏机理 | 第19-20页 |
2.1.2 影响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主要因素 | 第20-21页 |
2.2 纤维增强机理 | 第21-22页 |
2.2.1 复合材料理论 | 第21页 |
2.2.2 纤维间距理论 | 第21-22页 |
2.3 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理论 | 第22-26页 |
2.3.1 毛细吸水原理 | 第22-24页 |
2.3.2 毛细吸水中所涉及到的参数 | 第24-26页 |
2.3.3 毛细吸水的测试方法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冻融环境下煤矸石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率研究 | 第27-44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27-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29页 |
3.1.2 试件制作及养护 | 第29-30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30-32页 |
3.1.4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3.2 煤矸石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毛细吸水 | 第35-37页 |
3.2.1 煤矸石混凝土的累积吸水量 | 第35-37页 |
3.2.2 累积吸水量曲线分析 | 第37页 |
3.3 冻融循环次数与煤矸石混凝土吸水率的关系研究 | 第37-40页 |
3.3.1 初始吸水率 | 第38页 |
3.3.2 二次吸水率 | 第38-39页 |
3.3.3 后期吸水率 | 第39-40页 |
3.4 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评价 | 第40页 |
3.4.1 评价指标 | 第40页 |
3.4.2 结论分析 | 第40页 |
3.5 冻融环境下煤矸石混凝土的初始吸水率预测模型 | 第40-42页 |
3.5.1 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3.5.2 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冻融环境下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率研究 | 第44-56页 |
4.1 试验设计 | 第44-4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4.1.2 试件制作及养护 | 第45页 |
4.1.3 试件仪器及方法 | 第45-46页 |
4.2 冻融环境下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毛细吸水 | 第46-48页 |
4.2.1 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累积吸水量 | 第46页 |
4.2.2 累积吸水量曲线分析 | 第46-48页 |
4.3 冻融循环次数与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吸水率的关系研究 | 第48-50页 |
4.3.1 初始吸水率 | 第48-49页 |
4.3.2 二次吸水率 | 第49-50页 |
4.3.3 后期吸水率 | 第50页 |
4.4 冻融环境下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初始吸水率预测模型 | 第50-54页 |
4.4.1 基本假设 | 第50-51页 |
4.4.2 模型建立 | 第51-54页 |
4.4.3 模型对比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本文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56-57页 |
5.2 建议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