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 昆虫的免疫防卫系统 | 第11-12页 |
2 昆虫的体液免疫 | 第12页 |
3 酚氧化酶参与的防御反应 | 第12-13页 |
4 酚氧化酶的分子结构 | 第13页 |
5 酚氧化酶的功能 | 第13-14页 |
6 酚氧化酶原的激活 | 第14-15页 |
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9页 |
第二章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酚氧化酶原的原核表达和性质分析 | 第19-50页 |
1 前言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2.1 供试昆虫 | 第20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4 血清的收集 | 第21页 |
2.5 总RNA提取 | 第21页 |
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 第21-22页 |
2.7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2页 |
2.8 玉米螟PPO全长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2-26页 |
2.8.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2页 |
2.8.2 PPO全长表达片段的PCR扩增 | 第22-23页 |
2.8.3 PPO基因的胶回收和纯化 | 第23页 |
2.8.4 PPO基因与克隆载体或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3页 |
2.8.5 连接载体转化 | 第23-24页 |
2.8.6 单菌落PCR检测 | 第24页 |
2.8.7 阳性克隆菌株中质粒DNA提取 | 第24页 |
2.8.8 Of-PPO克隆载体质粒与表达载体的双酶切以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26页 |
2.9 重组表达 | 第26页 |
2.10 PPO大量表达与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26-29页 |
2.10.1 大规模PPO融合蛋白表达 | 第26-27页 |
2.10.2 可溶性融合蛋白的亲和层析纯化 | 第27页 |
2.10.3 超滤管离心浓缩纯化蛋白 | 第27-28页 |
2.10.4 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 第28-29页 |
2.11 重组PPO蛋白激活为PO后最适反应温度和pH | 第29-30页 |
2.11.1 PPO蛋白激活为PO后活性测定 | 第29页 |
2.11.2 最适反应温度和pH | 第29-30页 |
2.12 重组PPO蛋白激活为PO后的酶动力学分析 | 第30页 |
2.13 金属离子对重组蛋白PPO的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30页 |
2.14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30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1页 |
3.1 亚洲玉米螟幼虫PPO全长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0-33页 |
3.1.1 PPO基因全长cDNA的PCR扩增 | 第30-31页 |
3.1.2 Of-PPO PCR产物割胶回收及与克隆载体的连接和鉴定 | 第31-32页 |
3.1.3 Of-PAP克隆载体质粒DNA的提取、回收连接 | 第32-33页 |
3.1.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3.2 pET-28b-Of-PPO原核表达条件的筛选 | 第33-35页 |
3.3 Of-PPO重组蛋白的纯化SDS-PAGE鉴定 | 第35-37页 |
3.4 亚洲玉米螟重组融合PPO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 第37页 |
3.5 亚洲玉米螟重组PPO蛋白激活为PO后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 | 第37-39页 |
3.5.1 亚洲玉米螟重组PPO蛋白激活为PO后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37-38页 |
3.5.2 亚洲玉米螟重组PPO蛋白激活为PO后的最适反应pH | 第38-39页 |
3.6 亚洲玉米螟重组蛋白PPO激活为PO后的酶动力学分析 | 第39-40页 |
3.7 金属离子对亚洲玉米螟重组PPO蛋白的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7页 |
4.1 PPO的蛋白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 第41-42页 |
4.2 构建PPO原核表达体系的意义 | 第42-43页 |
4.3 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4.4 PPO底物特异性 | 第44页 |
4.5 PPO二级结构与活性 | 第44-45页 |
4.6 国内外PPO体外表达纯化与天然纯化对比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