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极近距离下位煤层采准巷道优化布置及支护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20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7页
        1.2.1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理论、技术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极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4 巷道支护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2 极近距离煤层判别及巷道布置方式第20-25页
    2.1 工程概况第20-21页
    2.2 极近距离煤层判别第21-22页
        2.2.1 极近距离煤层定义第21页
        2.2.2 极近距离煤层判别分析第21-22页
        2.2.3 极近距离煤层判别实例第22页
    2.3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其特点第22-25页
        2.3.1 内错式布置第22-23页
        2.3.2 外错式布置第23页
        2.3.3 重叠式布置第23-24页
        2.3.4 平错式布置第24-25页
3 极近距离下位煤层采准巷道合理位置理论分析第25-42页
    3.1 极近距离上位煤层煤柱稳定性及底板岩层应力传递规律分析第25-36页
        3.1.1 煤柱稳定性分析第25-30页
        3.1.2 底板岩层中应力传递及分布规律分析第30-36页
    3.2 上位煤开采底板损伤状态分析第36-40页
        3.2.1 上位煤开采底板破坏范围分析第36-39页
        3.2.2 五虎山矿 9第39-40页
    3.3 下位煤层采准巷道合理位置的确定第40-42页
4 计算机数值模拟第42-52页
    4.1 数值模拟计算的意义第42页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2-43页
        4.2.1 现场条件分析第42页
        4.2.2 模型的尺寸设定第42-43页
    4.3 模拟方案设计第43-44页
    4.4 模拟结果分析第44-52页
5 极近距离下位煤层巷道支护研究第52-63页
    5.1 金属棚的选择第52-56页
        5.1.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52-53页
        5.1.2 钢梁力学性能分析第53-56页
    5.2 金属支架异常变形分析第56-59页
        5.2.1 非均匀应力状态条件下金属支架受力分析第56-57页
        5.2.2 支护体受力不均处理方法第57-59页
    5.3 巷道支护方案第59-63页
        5.3.1 1004 回风巷概况第59页
        5.3.2 巷道支护形式第59-61页
        5.3.3 巷道支护工艺第61-6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63-64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终冷温度对X100管线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东明露天煤矿非工作帮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