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区选择 | 第19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21页 |
1.4.2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3-34页 |
2.1 传统村落的概念与生态价值解析 | 第23-25页 |
2.1.1 传统村落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传统村落的生态价值 | 第23-25页 |
2.2 传统村落与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2.2.1 国内传统村落与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2.2.2 国外传统村落与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2.3 传统村落“去生态化”的表现形式与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2.3.1 传统村落“去生态化”的表现形式 | 第29-30页 |
2.3.2 传统村落“去生态化”的理论分析 | 第30-32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传统村落生态侵蚀的区域特征分析 | 第34-57页 |
3.1 传统村落生态侵蚀时空特征分析 | 第34-40页 |
3.1.1 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34-36页 |
3.1.2 传统村落生态侵蚀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3.2 传统村落生态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8页 |
3.2.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40-44页 |
3.2.2 STIRPAT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44-48页 |
3.3 传统村落生态侵蚀的用地演化模式 | 第48-55页 |
3.3.1 珠三角传统村落生态侵蚀的用地演化模式总结 | 第48-52页 |
3.3.2 不同区位下典型传统村落生态侵蚀的用地演化分析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整体性保护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生态性评价 | 第57-76页 |
4.1 传统村落的生态性破坏问题 | 第57-63页 |
4.1.1 村落生态格局的破坏 | 第57-59页 |
4.1.2 传统基础设施及传统建筑的破坏 | 第59-61页 |
4.1.3 村落更新建设中乡土性的失调 | 第61-63页 |
4.2 传统村落生态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63-69页 |
4.2.1 传统村落生态性评价指标选择 | 第63-66页 |
4.2.2 传统村落生态性评价指标标准 | 第66-68页 |
4.2.3 传统村落生态性评价指标权重 | 第68-69页 |
4.3 传统村落生态性评价 | 第69-75页 |
4.3.1 传统村落生态性的测度 | 第69-70页 |
4.3.2 传统村落生态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佛山市南海区松塘村“去生态化”问题研究 | 第76-96页 |
5.1 松塘村生态侵蚀的用地演化分析 | 第77-81页 |
5.1.1 松塘村与生态环境整体关系的形成 | 第77-78页 |
5.1.2 松塘村生态侵蚀的用地演化分析 | 第78-81页 |
5.2 整体性保护视角下的松塘村生态性评价 | 第81-90页 |
5.2.1 松塘村生态适应性和乡土性表现 | 第81-83页 |
5.2.2 松塘村生态性评价 | 第83-90页 |
5.3 松塘村“去生态化”的原因分析 | 第90-95页 |
5.3.1 区域位置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90-92页 |
5.3.2 村落保护与更新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92-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整体性保护视角下传统村落“去生态化”问题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 第96-104页 |
6.1 区域政策的完善 | 第96-101页 |
6.1.1 建立传统村落的分类保护制度 | 第96-97页 |
6.1.2 建立传统村落的分级保护制度 | 第97-98页 |
6.1.3 加强传统村落生态用地的控制与审批 | 第98页 |
6.1.4 完善传统村落的生态补偿机制 | 第98-99页 |
6.1.5 加大传统村落生态性保护的技术与人力支持 | 第99-100页 |
6.1.6 建立传统村落的生态性考核与监督机制 | 第100-101页 |
6.2 保护规划的改进 | 第101-103页 |
6.2.1 村落生态格局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 第101-102页 |
6.2.2 传统基础设施和传统建筑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 第102页 |
6.2.3 更新建设的乡土性传承的措施与建议 | 第102-10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附录 | 第114-124页 |
附录一 传统村落生态性评价指标权重调查 | 第114-118页 |
附录二 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生态性评价结果汇总表 | 第118-121页 |
附录三 佛山市南海区松塘村访谈名单 | 第121-122页 |
附录四 佛山市南海区松塘村大事记 | 第122-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附件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