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广州园区发展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广州城市形态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2.3 园区、产业与城市形态结合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3.1 对象范围 | 第16页 |
1.3.2 地区范围 | 第16页 |
1.3.3 时间范围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广州园区发展的历史分期 | 第20-26页 |
2.1 广州园区发展历史分期的原因 | 第20页 |
2.2 广州园区发展历史分期的依据 | 第20页 |
2.3 广州园区发展的历史分期 | 第20-26页 |
2.3.1 拉动城市东移时期(1978~1991年) | 第21-22页 |
2.3.2 牵引郊区化时期(1991~2000年) | 第22-23页 |
2.3.3 主导疏解与助力中调时期(2000~2010年) | 第23-24页 |
2.3.4 完善大广州多中心格局时期(2010~2017年)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拉动城市东移(1978~1991年) | 第26-43页 |
3.1 阶段背景 | 第26页 |
3.2 产业园区建设 | 第26-38页 |
3.2.1 黄埔港工业区带动城市东部发展(1978~1984年) | 第26-29页 |
3.2.2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动城市东移(1984~1991) | 第29-36页 |
3.2.3 产业园区分布特点 | 第36-37页 |
3.2.4 小结 | 第37-38页 |
3.3 园区触媒作用 | 第38-40页 |
3.3.1 黄埔新型工业园区(吉山、庙头等珠江沿岸工业园区) | 第38-39页 |
3.3.2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第39-40页 |
3.4 城市形态演变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牵引城市郊区化(1991~2000年) | 第43-64页 |
4.1 阶段背景 | 第43页 |
4.2 产业园区建设 | 第43-59页 |
4.2.1 老城区区街工业“迁引”城市郊区化 | 第43-47页 |
4.2.2 开发区(园区)建设牵引城市郊区化 | 第47-56页 |
4.2.3 产业园区分布特点 | 第56-57页 |
4.2.4 小结 | 第57-59页 |
4.3 园区触媒作用 | 第59-62页 |
4.3.1 区街工业外迁对城市形态的牵引 | 第59-60页 |
4.3.2 开发区的牵引 | 第60-62页 |
4.4 城市形态演变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主导疏解与助力中调(2000~2010年) | 第64-93页 |
5.1 阶段背景 | 第64页 |
5.2 产业园区建设 | 第64-85页 |
5.2.1 主导城市疏解(2000~2006年) | 第64-74页 |
5.2.2 助力城市中调(2006~2010年) | 第74-82页 |
5.2.3 产业园区分布特点 | 第82-84页 |
5.2.4 小结 | 第84-85页 |
5.3 园区触媒作用 | 第85-90页 |
5.3.1 黄埔、新塘一片主导东进 | 第85-86页 |
5.3.2 广州大学城、生物岛主导南拓 | 第86-88页 |
5.3.3 创意、科技产业园区助力中心城区优化调整 | 第88-90页 |
5.4 城市形态演变 | 第90-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完善大广州多中心格局(2010~2017) | 第93-112页 |
6.1 阶段背景 | 第93页 |
6.2 产业园区建设 | 第93-107页 |
6.2.1 大广州多中心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 | 第93-94页 |
6.2.2 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 第94-103页 |
6.2.3 产业园区分布特点 | 第103-105页 |
6.2.4 小结 | 第105-107页 |
6.3 园区触媒作用 | 第107-111页 |
6.3.1 空港经济区 | 第107-108页 |
6.3.2 南沙港区园区集聚组团 | 第108-110页 |
6.3.3 城市形态演变 | 第110-11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26页 |
1 广州园区建设与城市形态的内在关系 | 第112-124页 |
1.1 园区建设进程 | 第112-123页 |
1.2 两者联系 | 第123-124页 |
2 创新成果 | 第124页 |
3 不足与局限 | 第124-125页 |
4 未来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附表 | 第134页 |